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又見人間失格

昨天  走在人來人往的路上
事實上我可以搭計程車  然而我刻意搭捷運
否則我心裡那種不安感  會一直蔓延
怎麼個蔓延  怎麼個不安?
不安的是我太久沒跟人群接觸了
怕自己完全和"他們"脫節
徹底變成怪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走在人多的街上總是會有一種緊繃感  眉頭會不自主的深鎖
或許  從我生下來就是這樣吧!  說穿了這個簡單的理由就是我不愛
或是說我無法打心底覺得逛街是享受的原因  我也不能像有的人
隨意就坐在路旁觀察人  總是怕和人四目相交的那一刻
很奇怪的是這種現象又以行走時為最嚴重  坐著的時候還好

昨天當然也不例外  但我似乎是被這種現象搞煩了
我閉上眼睛問自己  到底要到時麼時候(例如: 我四十歲以後) 這種現象才會消失
我什麼時候才能自在的悠遊人群呢?
此時好多想法湧上心頭  我突然間想到了好多理由  為什麼自己會這個樣子
我想或許這是個很重要的契機  我便要求自己趕快記錄下來
如下:


自剖

你是個想太多的人  而且沒自信  為什麼?  從小家庭的管教方式總是鼓勵你往這個方向走
總是在斤斤計較一些  自己也說不出個明白道理的環節(有時還會自相矛盾)
在一個你完全不覺得可能會有問題的地方  受到他們的"指正"  且不容質疑
會讓一個小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  你會覺得  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
沒有一個做法是完全沒問題的  隨時大人就冷不防說你哪裡有錯

所以  你會想很多  你會成為一個懷疑論者  你的眉頭會總是深鎖
所以  在人群中  你總是沒有自信  東躲西躲的  深怕和人起衝突
也不敢主張自己的權力  因為在你的世界中  沒有什麼權力是天經地義的
你不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翻臉  生氣  在街上和人槓起來
即便你長得不差  你也不敢表現自己  你總是會找一個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站
你講的話總是堂而皇之的  嚴肅話  很有內容的話  因為你不能接受自己的話被否定
即使你有時候也很羨慕那種能和人輕易開始哈拉的人  但你無法卸下心防
你根本無法跟街上任意的人開始對談

朋友說得沒錯  你明明是一個很有學識  長相也還不錯的人
但為什麼要過得畏畏縮縮  這世界上有很多學識相貌不如你的人
都能夠大方展現自己了  你到底還在怕什麼?  你不擔心黃金年華就這樣過去了嗎?
你不是最主張人生不要白活的人嗎?
或者  你覺得還是往自己的安適圈躲  乾脆一輩子走學術路線算了?
你還不能完全接受自己  總是別人說你什麼  你都會細細咀嚼
然後放在心上好一陣子嗎?  這種情況要持續多久?
你要多久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有"累積"的感覺?
你要什麼時候才能反過來影響你的家人?

我後來懂了  其實我追求的不是成功  而是那種能夠輕易和任何人對談的感覺
或說  建立連結吧!  我總覺得  成功了以後  大家都認得出你  會主動找你講話
和人建立連結  對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魔力(還是對任何人都一樣?)
能讓我覺得  生命很有價值  活著很好  把善念傳給別人就更是了
講得更功利一點(不是我主要的著眼點)  就是我總有一種直覺
就是真正很有錢  很成功的人  大多都具備這種"連結"的能力
連結力越強  成功機會就越高  因為越多人認識你
你要傳播什麼也快  他們也會支持你的構想

而我現在所惶恐的  大概也是我深切的知道  我總給別人一種隔閡感
冷冷的  面無表情(基於我第一段講的人群恐懼)  但真正認識我的人又覺得我還不錯
這就是我最想跨過的門檻  我會覺得  自己明明是很能深入人心的人
但  怎麼去散發給不認識我的人知道呢?

或許  真的得設計一套機制  讓大家都不得不來主動靠近你
例如: 去當志工  開一家有特色的店  開一個自己的頻道(for example: 這個網誌)
或許這就是生命意義的泉源  我向來就不覺得可獨善其身
那樣的"善"  不會是真的善

放輕鬆吧  你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球類心得

昨天去練保齡球  今天則是例行性的去打桌球
都得到了一點收穫  我記錄在這裡
保齡球:
1. 手其實不必從頭到尾都刻意坳成"七"字型  手腕會受不了  其實是球快要接觸地面時再稍稍坳手腕  讓它平順的觸地即可  其餘時間就按照舊的做法  用虎口夾球即可(不是用手指扣  頂多是掐  差異是手指不要彎)

2. 跨出第一步時  右手可以順勢把球稍微舉高一點  第二步時右手放鬆  讓球隨著地心引力自然下擺(會形成一個小弧形)  然後藉由這股力量  手臂再去引導它  使之變成讓球往後擺的力量  此時手臂應該是隨著球的重量自由擺盪的(向後擺盪)  是為鐘擺效應的前半段

3. 身體重心在最後一刻壓低  手在此時也應擺盪至最高點(身體後方)  切記先壓低(右腳板要微壓  向自由式腳打水那樣)再出球  否則出球時機不對  球很容易歪掉  總之身體的壓低和手的後擺  兩者的搭配是整個出球的靈魂  沒做好就前功盡棄

桌球:
1. 發球時  食指完全伸直(深入拍面)穩住拍面  和拇指同時微出力擠壓  讓球拍持得穩固  其餘三指自然向內收縮  成"ㄇ"字型  中指第一個指節抵在拍柄的上方切斜口處  此為第三個輔助力量  不若其它兩指力量大  但仍有作用  若想充分發揮手腕甩動的力量  這樣的握法可以握淺一點

2. 發下旋時  身體必須順勢下沉  比球落下的還快  才能在球的底部摩擦球  形成正磨擦(正下旋)  否則多半會變成側下旋

3. 拉球時  若要有威力  那麼腰記得要多用(當然也取決於腳的站位能不能有效誘導腰的轉動)  然後手(大臂)也要記得拉開  用整個右臂(含背肌)去拉球  不必太用力  但該用的部位  該做的動作大小  要做出來

4. 若球不是很旋  可用半切半擠壓的方式處理球  如此球既會過  又不會太高  又頗快  對方不好上手  若是帶有側旋  記得切的方向就不能正朝側旋的方向  否則一觸球球會飛掉  宜和球的旋轉方向夾30-45度角處理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還是不懂

不知道是出於忌妒  還是真的是從小的教育
只要有一點點自褒的語句  大家的反應就好大喔
即便我只是說 "我有一點基礎的..."
如果是文化的話  我只能說中國人真是...  爛文化
這樣溝通起來沒效率  都在那邊勾心鬥角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保齡球心得

今天  又按耐不住  凌晨一點跑去打保齡球
消耗多餘的精力...

今天最重要的領悟是  丟球時  手腕一定要拗成"七"字型
出球時間才會對  才能打到自己想要的"箭"
這樣給球的力量也比較偏向由正後方用推的  較準確
最後是這樣才能確保大拇指先出  食指向上勾造成球的上旋  增加球質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人間失格

或許  某種程度上我已經失格很久了

今天算是個不賴的一天  我覺得很自在
或許是  隔壁那家大公司搬走了  再也沒有陌生但又天天會見到面的人的關係吧!
那種關係總會讓我渾身不自在  見到面不知道要說什麼  但又要勉強擠出個笑容
緊繃啊...  事實上我並不是那種喜歡整天板著臉的人
今天的一切對談都讓我覺得很恰當  關係鬆緊抓得剛剛好

不過在下班前  出於隨興的和一個朋友(也是一位創業家)閒聊
也很無意識的講到之前他突然沒打桌球的事情  沒想到他好像壓抑很久一般
突然說出"這和挫折感無關  主要是因為那時候大家臉都超臭的  不知道在臭什麼"
我壓抑微微的驚訝  說了一些解釋的話  當然  不是敷衍  我真的認為事情有一部分是那樣
沒有繼續講太久  不過  這卻讓我陷入漩渦
我認為沒有把那時候打球的氣氛帶起來  我該負一定責任
我沒有在適當的時機(例如他們變得稍微強一點後)把他們介紹給我的球友教
也該負責  我那時候有意識到  但就是沒勁去顧及這件事
一直到後來他退出了我們的行列  我才意識到  我們  好像做得太少了
從去年看了"社群網站" 我就羨慕馬克的我行我素
那種只關注自己眼前目標的個性  不知不覺我模仿他
現在這一刻   忽然覺得  人  還是必須有社會性
不管怎樣  還是得帶著一層面具  只是程度多或少而已
你不理人  人不理你

難怪我會迷上保齡球  一個不必社交就可以很enjoy的運動
... 你看  因為作息安排不當  我連寫文章都可以睡著
我得去睡了...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保齡球技巧紀錄

最近迷上保齡球  我猜是一點成就感  外加生性的孤僻造成的
以前高中打過一陣子  但談不上練  完全沒這個念頭
但打的當下的確會覺得很愉快  甚至有幾次是完全進入 flow吧!
他和常見的球類比較不同  真正上場發揮的時間比較短
不像籃球  網球  足球  桌球  羽球  等  一上場就一直打了
就算有撿球甚麼的也是一下子的功夫  感覺上是一個連續的運動
保齡球則是做了一次投擲  就下來  坐定  看別人打  感覺上是一段一段的

直到去年年底  開始有朋友邀約   一開始也是當成一個好玩的休閒而已
當然就我的個性  還是會試圖去調整  講出一點道理  但始終沒好好去練
中間因為進修課程的關係  中斷了一會  到上個月又重啟打球的習慣
忽然間愛上了這種感覺  一開始是找幾個朋友撕下來練  後來變成常常自己練
挑比較晚  沒人的時候(球館凌晨十二點後會很便宜 以後大概都這時間打 之前還稍早一點 沒特價)
自己靜靜的  和球對話  最近領悟了一件事  要等到真的旁邊都沒人很難
我最好還是練習不要受外界干擾比較好

開過一次竅  動作大幅度改善  自從那次以後  便沒有低於100分過
但後來分數起起浮浮  上上下下  有時覺得自己很威  大概可以打到一百五  一百六
有時狀況一不好  又會落到約一百一十多  不知原因
總之  又面鄰了瓶頸...

昨天打球打到一半(附帶一提  昨天是保齡球館的每月賽  我到的時候人超多  但正要散)
有個老伯坐在後面看我打  過不久  他自己也上來打  在我隔壁球道
我看他打得很好  曲球完全有板有眼  不像是亂丟的
大部份都會準確的進一三號瓶中間  留下頂多一到兩根球瓶
丟著丟著  他過來指導我了  從他的觀念  我更加覺得  他絕對是正規的高手
堂堂之師  不是亂打靠手感上來的  以下是他對我的建議:

1. 我是五步走法  第一步宜小  只做重心轉移(到左腳)  第二步踏完就必須做手自然垂下動作(此時大概右腳會剛好採到四部走法的起走點)  注意此時小臂 大臂都不要用力  只要讓球的重量帶領你整支手臂就好  這樣才能形成鐘擺效應  我以前最大的問題是  太晚放球  導致已經該投擲時  會覺得很憋扭  此時手會自然出力  造成球路很不穩定  正確的打法應該是很早就放球  同時仍然行進  手同時間往後拉  製造鐘擺  鐘擺盪到最高點時    也差不多到了適合投擲處  此時再讓球隨著地心引力自然落下  就成了鐘擺
 
2. 手部的動作方面  我以前是用三指捏住球(大拇指是彎曲的)  但昨天老伯說  大拇指要直最後才能順利脫出(大拇指要先脫洞)  所以正確的握法是  中指食指都維持原樣  但大拇指處握深一點  注意是用虎口夾球  而非手指掐住球  要出手前小臂大臂一樣不要用力  手腕微微(不要整個內凹  只要稍微有把球hold住的效果就好) 向內凹  所以球的洞距應該是要大一點才好  有助於手掌整個包覆球  出球時  大拇指先脫出  用餘下的兩指往上瞬間勾一下  造成球的上旋轉  增加球的威力  昨天有發現這樣確實會讓球質增加  破壞力變大  球路也會比較穩定  注意出球時大臂要稍稍夾緊身體  手甩才會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  不然有可能會往外或往內甩  造成球路的傾斜

3. 再來是瞄準  球道有七箭  以我的站位和打法來說  要打一號瓶進點的話(最一般的出球)  應該瞄準第三個箭頭  只要球從第三箭過去  必定會從那邊進球  倒多倒少則看球質
每差一個球瓶  對箭頭的話就是差半箭  以下列出瞄準對應表

7號:1.5 箭
4號:2 箭
2號:2.5 箭
1號:3 箭
3號:3.5 箭
6號:4 箭
10號:4.5 箭
以上全部是從最左邊的起走點出發的瞄準法  若起走點不同  那就要調整
注意像是7或10號這種瓶要打  並不用刻意去平移身體  照常起走即可
從不同地方起走反而球容易歪掉(因為走歪掉)

一般來說最好的進點是從1和2  或是  1和3 號瓶中間進球  這樣全倒不開花的機率最高
所以應該是要瞄準2.75 或 3.25箭  也就是二箭和三箭中間  比較偏三箭處
或是  三箭四箭中間  比較偏三箭處  注意越是需要瞄準的球  手越不能因為緊張而用力
只要先量好位置  其他就讓鐘擺發揮作用即可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突破是  球瓶是機器排的  位置固定  不必去看它  只要對箭頭就好
況且  箭頭比較近  比較好瞄準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時間魔法

時間就這樣奇妙的東西
我以前不覺得  時間的流逝真能教導我們什麼
現在開始覺得了  當初覺得莫名其妙的問題
過了五年  你或許能用很明確的文字表達出來
以前我總不知道我和C的感情  為什麼就這樣沒有了
現在我可以指出一個很本質性的問題 "我們都是嚴肅的人" "都是會把事情複雜化的人"
而愛情  本來就不是簡單的東西  如果兩個人再一起把它複雜化
那麼  它就會是一個完全無解的黑洞
我應該去找一個  能把我從複雜中拉出來的人  而她的方式是簡單又有效的
雖然啊  很多時候  問題的確需要深思才會得到結果
但生活的確不能都這麼嚴肅  我有可以輕鬆的種子
但我自己知道  我不是輕鬆的產生機  我需要別人帶我一把
如此一來  我甚至會比帶我的人做得更好
一想到這裡  好像比較釋然

我現在的孤單  是有意義的  不是為了孤單而孤單
我有自己篩選的標準  而不是一概不要

有些決定  當下去看很模糊  覺得很多評價見仁見智
但過了五年  十年  你會看得清晰很多
就像  毛澤東  那時被吹得跟神一樣
但  現在就算連對岸的奮青好了
抓一個來問  也不太可能會認為毛澤東當初是沒有缺失的
太多事情無法掌控  而唯有當下順從自己的心性  做出來的決定才不會後悔
這或許是我向來都沒有後悔的原因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創業現役

今天  對創業又有了新感覺...
在一切(爭吵什麼的)都歸於平淡的現在
和一位創業前輩的對談  帶來活水
他也算我們股東  今天就是藉著這個名義約他出來的
之前在創業家派對上  跟他小聊過
我覺得他就是那種... 精確的人吧
對事情的了解很深刻(至少創業  軟體開發這方面)
覺得跟他  即便只討教一個觀念  都可以得到很清晰答案

今天  我覺得我的所有觀念  疑慮  又得到了印證
我和T的所有爭執點  那位前輩的解答都是站在我這邊的
當然  他不知道這是我的觀念  沒套好招  也就更彰顯我觀念的正確性  不是嗎?
所以整個宴席  即便聊的事情很嚴肅  很硬  但我全程都是微笑的
因為前輩的回答完全沒有超乎我的意料範圍
反倒是T  自己之前不斷堅持的觀念被推翻
(當然前輩也並不知道這是他堅持的觀念  只有聽的人自己知道)
大部分時候都是低著頭  聽
原本都是T在講  但隨著我問的問題越來越有深度  越來越切中核心
Z的注意力轉到我身上  T的話也越來越少  爽
我  才是對的

我沒有那麼幼稚  好吧  我承認一個第三者來肯定我管理公司的想法是挺爽的
尤其那個第三者是能幹之士  但  我並不是沒有雅量的人  我是個追求真理的人
只要對方知道出問題了  警覺到要改就好  我的目的就這樣  實事求是
不會得理不饒人  相對的  如果我發現T是對的  不論什麼時候  我會徹底放下既有成見
寫信或是當面  讚頌他觀念的正確性  說自己錯了
這是我的特點  我覺得不錯  大方的表現自己的錯誤
比嘴硬要好  自己肩上的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以下整理一下前輩(簡稱Z)提到的觀念::

Z: 創業就是做沒有過的東西  所以點子沒有絕對的對錯  即便這個領域是你專門的(例如行銷)  但也不代表你可以不聽別人對於你專業領域的建議(通常是行銷)  而你最重要的價值也會體現在  你怎麼對別人的意見做出你專業的分析  擷取有幫助的那點來採用  用自己專業的執行力來完成他

Z: 創業人應該是很"雞婆"的  有不是自己份內工作的建議  會勇於提出  有時反而能看到專注在這塊工作的人看不到的點  很多時候公司的pivot點就會出現在這了

Z: 創業團隊應該是常常(ex: 半個月)討論公司的走向一次  這種會議很重要  無法用mail取代  必須要所有co-funder齊聚一堂  一起腦力激盪  期間大家都應該全神貫注  先把其它事情擱一旁  這句算是說到我心坎裡了  我直接以一種無奈的口吻說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討論了  我心中一直覺得我們公司根本就是只有一個頭  這樣除非帶頭者是天才  否則完全的惡搞
T很納悶說為什麼會這樣  還說以後也要來改良一下  你真不知道嗎?  裝傻?
我天生就覺得  這很重要  不必人教

Z建議我們可以輪流去跑業務... H(另一位co-funder) 也說  讓我來跑業務應該很適合
... 廢話  算你還會看人  我也知道  比T適合一百倍
一開始跑業務我還有興趣去  後面都是T在講  講得又急
然後什麼書信往來  即便是我拉來的客戶  都還是轉給了他
他雖沒說  但行為上就是想擁有絕對的掌控權  加上回來又像個死人一樣
剛剛拜訪的事情啥都不提  非常沒有參與感
久了我就完全意興闌珊   就照你意思弄吧  行嗎
短期內當然很happy  都不必討論  好有效率
但就像Z說的  這種公司  最好的下場只是不會倒
但絕對不可能會有多大成功  即便你人都請很優秀的

Z: 以上的公司走向會議  是無法用文字替代的  因為每個成員無法很明確界定這場會議會產出什麼  但平時一些具體的技術問題  用mail來討論反而事半功倍  這點我也是很贊同  且實行之  T則一直說  用mail會有誤會  Z則很堅定的說"如果用mail  你可以好好想清楚再寄出都無法說明想法  那麼用說的絕對不會比較好  這個時候可能要用畫圖的"  畫圖算是今天學到的新招(做slide是我自己發展出來的發法)

Z: 公司要有金流  然後要找適合團隊的人進來(能力可以是低標  但學習能力和慾望要是高標)  灌輸公司文化  如果公司文化無誤  那麼知識流就會產生  知識型的公司要的最珍貴資產就是這個  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你必須去塑造這個環境讓他形成  一個網路公司就是要把包括硬體(空氣  沙發)的這個環境弄好  讓知識流產生

T這種什麼事情都事必躬親的態度   會讓所有人都意興闌珊的  都給你講就好了
求好心切也不是這樣的

我不喜歡跟他溝通什麼  他跟我意見差很多就算了  也沒什麼溝通的耐性  而且彷彿他才是對的  是世界中心  我則是在提笨點子  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你可以求快  求好   但請有耐心花時間去聽聽你成員的意見  否則久了  就會跟我現在一樣  轉化成員工心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樣很可悲  領了薪水卻完全沒有相對應的產值  但也不是我願意的  我嘗試要表達了  被你可笑的"生活經驗哲理"給回絕

Z: 創業團隊的co-funder還規定上班時間是無意義的  T又搬出他以前公司有很強的工程師很晚到  要協同作業找不到人的例子  我一直覺得  那就先把能預期的事情約好時間啊  這麼簡單不會嗎?  突發狀況怎麼辦?  遠距不能解決嗎?  不能讓這種事的發生機率再降低嗎?  感覺所有人坐在那  創造的價值居然是來解這種不知幾百年才會發生一次的crash  很蠢

Z: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要是老闆不替員工規劃職涯  他早晚會另謀高就

在坐捷運的路上  又和Z有聊  他說到  假如真有決心  就去租兩層公寓  一層辦公
一層住宿  在那邊朝夕一年  保證會創造些什麼價值
相較起來  我們現在都過太爽了  以前的創業人是那樣的

回家又把"社群網戰"看了一遍  真的很欣賞Mark那種專注的態度
兩眼永遠是看前方  好像看著什麼未來的人  對現下的人事物只保留最小的注意力
是啊  就有自信的  去追求自己認為的那個夢想吧  不要讓自己太舒服  還有千萬要不擇手段  別想東想西失去先機   創業團隊最重要的是靈活和快速

好睏  去睡

醒來補記:

To T:  當我找你討論東西  或是你找我溝通觀念時  請不要用"不是"  "不是這樣"
第一個是你沒有權力去這麼輕率否定我的想法  我的股份不比你少 在董事會也占一席  和你一樣
第二個是我不認為我的想法比較差
第三個是事實往往証明  我們繞了一大圈  結果還是要回來原點  那麼何不一開始就想清楚點  要讓這會議看似好像很有效率?  我們要做給誰看?
第四個是  你的想法和我完全搭不起來(事後也證明你的想法並沒有比較高明)  我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溝通才好  還記得評論demo的例子嗎?  台下評審安靜無聲不代表你沒有缺點  有時候恰恰相反  是你的present 和他們預期的相差太多  完全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他們不知道從何評起  我現在和你的溝通就像是這樣
第五個是這樣的態度會讓我不想發表意見  對"你的公司"並非好事  你也承認自己並不聰明  對吧  那麼何不敞開接受一些想法呢  何必要一直"收斂"?  你在急什麼?  先花多一點時間把方向想好  在下去做  比起你自己想到什麼做什麼的無頭蒼蠅式隨機漫步(random walk) 要好得多吧!  你現在做決定都沒有阻力  這並非公司之福啊  我也有錯

我很喜歡Z的說法  創業就是非對稱的分散式運算(CEO的資訊和要做的最多  責任最大)  一群結點湊在一起  彼此相連  是否能有效運算出對的方向  朝那邊去?  產生知識流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促成結點之間的交互運算  一群結點湊在一起激盪時  為的就是把那環境產生  等待一個好想法在某個人(未必是誰)的腦中開竅  提出來  大家執行  我們公司完全沒有這種環境  我認為環境的氛圍並不鼓勵他們隨時提出想法  fuck!

我們可能會贏大公司的  就是這些節點的交互作用  五個人的網路未必比一百個人的網路沒效率
產出的東西也未必比較差  這就是知識經濟

Z: 公司沒有不吵的  最好是每兩個禮拜就吵到大家都在看你們  這樣多吵  你們就離成功不遠了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感觸

靠 最近是怎樣 手一直很"癢"
不是表層的癢  是很奇怪的癢  反正沒辦法好好做打字這種細活就對了
是在長肉嗎?

最近逛(不熟的人的)FB  有個領悟
不論再怎麼不起眼  不多話的人
都有自己的朋友  都有自己精彩的那一段
在那些人面前  在那些日子裡
他們是主角  露出我不曾看過的笑顏
留下活過的證據

我們不應該去對任何人貼上惡意的"自閉"標籤
我相信任何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在的自己
只是現在的環境或許沒有機會讓他表現出來罷了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我和她又見面了

很意外的  遙遙無期的重逢
我已經忘記多久以前見過她

我今天早上出門還沒有意識到
我們一起打球  吃飯  聊了很多
我把這四年多來發生的事情簡單交代了一遍
本來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做這件事  也不確定方式
總覺得  用寫得好像比當面講  機率要大得多
但  它就是發生了  像夢一樣
現在她知道  我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要說再見時  她給了我特別多的微笑
好像是在說  很久不會再見了  保重

或許  我就當作是夢  對自己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