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15農曆年之我感




人生至此,我目前的感覺是,生命基調大致上可以分成兩段:

前面一段是 渾沌的、靜態的、泛黃的、溫暖的、有木頭香氣的、我行我素的、感覺與眾不同的、完全不曉得自己的極限為何物的,一切充滿答案還沒有揭曉的緊張、期待、莫名的樂觀(覺得自己一定可以非常突出)...

後面一段是 清晰的、動態的、彩色的、凜冽的、有清晨濃霧味的、對一舉一動充滿猶豫的、有點體悟到自己平凡的、開始發覺很多事不是單純長大了就有能力解決的,從過度樂觀到有後現代的省思,雖然現實有點苦,但也漸漸能從這些苦裡面咀嚼出一點味道,就像酒和煙一樣...

相對於我自己而言,老一輩的人因為相對變動程度低很多,所以在我看來和他們互動就像是進了精神時光屋,包括想法、和你互動的方式、作息...  長大以後回家過農曆年成了和這群人互動期間最久的一項活動,很多事我用現今長大的標準看,會覺得有點陳腐、有點掙脫乏力感,但事後想想,這群人會讓你回憶出很多事情、感覺,讓你更加了解你這輩子的軸向(是什麼造就現在的你),可能會帶給你一些啟發; 另外,不論怎麼不愉快,至少這群人是一定會重視你的一群人,只是表達未必用的是嘴巴,表達的方式你也未必喜歡。

剛好看到國道中山高剛通車的影片,對應到的年代是我剛出生時,老實說對比於今天瞬息萬變到讓人快喘不過氣的社會,我其實很懷念那時候想法的單純(很一元的信仰),台灣的 IC 製造業剛開始要蓬勃起來,十大建設一一完工,每個人心中都充滿很單純的對未來的想望,我受的是那個時代的教育,很樣板、很無法適應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以現在的角度觀之就好像別人都有瓦斯爐了,你還在那邊已知用火,長輩們覺得讀書進好學校就是人生勝利的公式,除此之外對於你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理念表達、獨立思考能力... 等等就都不太置喙了,唯一受到分數檢核的就只有你讀那幾本書讀得怎麼樣,有好的成績,其餘事情你要怎麼搞好像都沒太大意見,似乎就只能把一個又一個的小孩子訓練成只會唸書不知世事的腐儒,讀書之外,其餘事情的發展沒人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資質和機運了...

我在猜,我算是上述這種生活型態的既得利益者,至少在我的家鄉這種不算一級戰區的地方是,我發現自己能夠在一定的付出下獲得不錯的課業成績,大概是可以排得上全校前5%的那種程度吧!但可惜的是我也就自滿於這樣的成績了,沒有再思考自己還可以做什麼,自己的人生路確切來說要怎麼走?我現在可以做怎樣的準備?

我想大多數父母總是疼小孩的,總是希望把小孩面對的挑戰簡化一點,加上父母自己也未必知道還需要什麼,我現在總算瞭解,為什麼那些第一志願的學生,要去搞這麼多課外活動,那可是非常珍貴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早點接觸社會 的訓練啊。然而多數的父母都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對多數人來說,連出了社會要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都是一種奢求,我本來想做的是一個比較單軸向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後來投入創業,在現今社會過於多元的挑戰下,看到了很多自己以前缺乏訓練的面向,剛開始還我行我素,到現在則因為缺乏經營而有點適應不良。


接下來我想紀錄一下一些不合理的對待,以供未來思考如何圓滿解決:
http://s64.ptt01.cc/post_15097

文摘 - 談判中最重要的是對方,不是你自己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14419?page=1

我想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就是跟人互動,這篇文章帶來的啟示還真不小

關於上台恐懼症

這幾年來好像越發嚴重,以下是我自我覺察後提出的幾點解釋:

1. 脫離學校生活後,尤其是自己來台北發展後,與人之間的互動程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例如假設我都不去參加聚會也不約朋友,其實每天生活的圈子就只有公司,與人的互動量減少,可能會導致相關的腦區功能退化,這點可以從每次我回家或是參加完聚會得到印證,那個時候面對人群的緊張感會小一些。

2. 晚睡導致的記憶力、專注力降低,導致上台時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該說的主題上,也比較記不住東西。

3. 大量的自我反省,導致"我講話很無趣" 的淺意識常駐在腦子裡,所以在我上台時,稍有一點不對勁意識就會被牽引到那邊去,我就根本無法專心把主題講好。

我在想或許跟我這幾年下來的失敗有關,我印象中早期2010年時,我那時候其實是積極爭取上台講的機會,也比較不害怕去發問,聚會時很能放得開,猜測應該是那時候會覺得"這群人都不認識我" 心裡沒有"過去"這個包袱,比較能發揮自己的本性、輕鬆面對,這幾年下來越來越多力不從心的事,證實了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厲害,所以面對人群時我的自我感覺不良好就會發作。

4. 平常我的講話很有條理(起碼我的腦中有大致的樹狀圖),我能夠一邊講,一邊很自然的思考,事實上我也滿喜歡透過講來釐清自己的想法(可見講的時候真的會引發想),但一上台後這個暫存區往往就消失無蹤,腦子一片空白。

5. 最近做了一個自我觀想實驗,發現我在面對"迎面而來的人" 的時候是最緊張的,如果迎面而來的是車子(即便裡面有駕駛人, 也可能正盯著我),我就幾乎完全不緊張,如果我是和人群同一個方向前進(意即我看到別人的背, 別人也看到我的背),那麼緊張感也會小很多,所以我想人臉一定會刺激到什麼特殊的下意識機制。

6. 我們家的家族文化中,"外控" 的手段很薄弱,往往只能很沒有技巧的"生氣",不常認真但有技巧的溝通(絕非進入到生氣),出了社會之後只要發現不如自己意的事,會發現自己其實是羞怯的,我比較沒辦法一派輕鬆的去跟始作俑者溝通,而是自顧自生悶氣,惡性循環下來會發現自己其實跟人互動的技巧很差、也比較不懂得去推敲別人正在想什麼、自己做什麼別人會有何反應。

如果要改善,我想可能有幾個方向:

1. 先從自己有把握的程度做起,試著從少一點聽眾發表想法,更注意聽眾的反應,藉此得到回饋,累積互動經驗值,慢慢把"溝通" 和 "正向情緒" 綁在一起,總之多去執行 small scale 的練習,都做得好後再慢慢加大 scale。

2. 在有一定程度的陌生環境中(例如:桌球大叔),不畏懼、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一點點。

3. 改善作息早點睡,看看注意力和記憶力有無恢復。

4. 想到就動手做、想就想清楚,奪回自己的掌控權,不要在任務間漫無目的切換,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我覺得無中生有的思考對於論述時很派得上用場。

5. 專注於現在的事業,努力完成一些成績,建立自己對於創業的信心,同時注意當紅起來後,要努力儲存人脈。

6. 雖然不完全認同這篇文章所講的(至少就我的case 大部份原因可能不是缺乏閱讀),但還是試著多閱讀,增加自己的"交談點",並在閱讀時同時訓練自己的思維組織能力(可以練習用自己的話講出書的重點看看)。

7. 試著了解自己、充分瞭解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不卑不亢的自信走出去,當然我曉得這是漫漫長路,也不是一段時間一直做就一定會好,比較像是頓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