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自我充實好文備忘

https://s.wechatinchina.com/archives/20662

文章計畫:想到了一個好的起筆開始

對於長大後的世界,我只是有一點點困惑...
以前不曉得哪來的自信,覺得長大後的世界應該就是按照預想的那樣吧
我頭腦好,出國唸書、做研究,台灣就是個偶爾回來的家鄉
小時候的我似懂非懂,那時也不是覺得台灣哪裏非常受不了
就只是覺得 a. 外國應該是一個超屌的地方  b. 離鄉背景才酷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每一個好的收穫,都得來不易

這些年,我領悟到了一個滿有意思的道理,以及一個有趣的概念

1) 道理:因為人死了什麼都沒了,想到這突然覺得,每個自己的想法都很值得被記錄,起碼是一個活過的證明

2) 概念:或許有很多平行宇宙,每個宇宙的我是不同的行業,過著不同的生活,然而現實當中面對多個選項,我們永遠不可能同時嘗試,所以我想到一個近似的作法(當然會有些微誤差),那就是紀錄下每個走上不同道路上的朋友們,看他們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敦克爾克大行動觀後感 - 平淡中的勇氣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 Winston Churchill

看完預告片,我以為上述的歷史名言會從廣播裡,隨著邱吉爾的口音流瀉,沒想到是由一名撤退的英國士兵,應他同袍的要求,有氣無力的唸出來,似乎也暗示著這部電影的調性。

今天趕在首映日和幾位也喜好電影的朋友進戲院欣賞了諾蘭導演的大作,從預告中的那句邱吉爾的名言,我本來以為導演會在結尾時更加渲染戰爭中的「英勇」這個面向,不時來個慢動作+ 銅管樂器配樂 + 臉部特寫什麼的,我已經做好被偉大的愛國情操感動的心理準備。

沒想到看完出來除了音效開很大之外,整部片給我一種清淡的感覺,清淡之處在於好似在看紀錄片的感覺,導演沒有過多意義上的詮釋,只是透過三種不同的視角(海灘上等待救援的軍人們、被徵調來救援的民用小船、飛行員)很忠實的呈現了戰爭中多樣的「人性」,畫面在三個視角頻繁切換,沒有獨厚哪一個演員,所以觀影者並不會特別感覺到誰的戲份特別重進而將其當成劇情主線,我想導演透過這樣的敘事方式想表達的是「戰爭中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 每個人都想活下去, 但在命懸一線時, 人們作出了 『犧牲自己』或『犧牲別人』 的選擇」,但從呈現手法來看,他並沒有刻意貶低那些犧牲別人的人,也沒有刻意抬高那些犧牲自己的人。

大帥哥 Tom Hardy 飾演的英軍飛行員應該最有淺力被英雄化,除了高顏值外加飛行員職業帥氣度滿分之外,他明明可以返航,但他選擇了和納粹德國空軍戰到油料耗盡(如果他不這麼做海灘上的英軍會被當成德國軍機的活靶, 大概又會再死幾百個人),最後只得迫降在海灘,但他最後的戲份既沒有人生的跑馬燈,也沒有拿起什麼心上人的照片講一堆內心的OS,畫面就只是他操作飛機迫降、拿起信號彈毀掉飛機,最後被德軍俘虜(畫面迅速切換至別的視角)。

這是一部沒有英雄,或者,很多人都是英雄的戰爭片,這可能才是戰爭的原貌,包含它的殘酷。非常特殊的拍法(至少我第一次看過這麼平的戰爭片),不過不曉得符不符合奧斯卡評審的口味,讓我們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