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我對這件事很生氣,但時隔三年,因為又看了、想了更多
對於自己以及如何和外界互動的掌握度也更高,所以可以冷靜的去咀嚼這件事
那是一個秋天,我正為了自己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家」而感到開心
那時已來台北六年,不是住雅房就是住超級小的套房
沒有辦法活得像是擁有一個「家」,我指的是稍微有一點空間可以規劃
按照自己的風格來佈置,我刻意挑選了一個十來坪,完全沒有付傢俱的獨立套房
這可是我在 591 上看了一年多才看到的,可能因為交通上不太方便且沒有家具
感覺搶的人不多,我當天就約看房,沒有猶豫多久就下訂了
總之我花了一些錢買了沙發、衣櫃、客廳茶几、十六格書櫃、地毯、雙人床墊
風格上都是有搭配過不衝突、且自己喜歡的
看著一個空蕩蕩的地方漸漸開始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當然過程並不輕鬆)
成就感油然而生
就在一切差不多塵埃落定
我去倉庫服務把我的東西領出來(是的,以前的住所小到我還得買倉庫服務)
回程的車上接到我媽的電話,她說我爸對於我買家具這件事很不以為然
說房子又不是我的,冒然買這些家具,以後要搬家怎麼辦?
可能是根本沒想過家人會有這樣的意見,我當下很生氣
就在電話中直接的把情緒發洩出來,我還記得那時在開車
好像是開到環河高架往木柵的路段,我得努力克制才能讓自己專注開車
---------------- 三年的分隔線 ---------------------------
過了三年,又經歷了一些、想了一些
我認為從這件事其實不難發現某種「要求確定」的人格類型(像是我爸)
這樣的人會討厭風險,認為世界上的事最好都沒有變數、越肯定越好
所以,只要房子「不是你的」,你隨時都有「被房東要求你搬家」的風險
因為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必須把這件事當成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來做準備
也就是「不要買家具」
類似的邏輯可以套用到各個方面,例如:
- 投資理財方面,因為股票有風險,可能會跌,所以我們家就「不去碰股票」,只買最保守的保險作為理財手段; 因為買房子怕會一直繳房貸,變成屋奴,所以不動產我們也不去碰
- 交通方面,因為重機有風險(更別提還要花一大筆錢),所以任何人想騎重機都會遭致反對,認為是一個危險的東西
我先針對買家具這個點來講講我的看法:
- 如果房子不是自己的就不要買家具(或買很便宜品質很爛的家具),那麼在有能力買房之前,我得忍受多久?三年?五年?十年?我在前一次租房已經因為睡了過軟的床墊而造成腰椎有永久性的損傷(這是之後才知道),還要再虐待自己嗎?對當下的我來說,先買就是先享受,先把那一份「確定」的享受抓在手裡,況且我買的總額已達到 IKEA 的分期付款門檻,可以分六期,一期大概四千多,以我當時的收入狀況來說佔不到十分之一,我覺得是風險相當低的投資。
- 就算房東要收回房子,這些家具我可以與房東商量直接留在原地不搬(甚至便宜賣給他)、在網路上拍賣(聲明要自取)、請搬家公司載到新的住處、付一筆錢給房東請他處理,最沒辦法把一些大件家具拆掉,請清潔隊來收。我覺得這些都是「方法」,不需要因為這個虛無飄渺、遙遙無期,且有辦法解決的假設而犧牲自己當下透過花一些錢應有的享受。
我覺得不幸的人往往是「想事情太過於直線的人」,他們忽略的事情的其它可能,也忘了動腦想方法,認為一定只有他們設想的選項會發生,為了要避免那件事的發生,他們只好去壓抑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我覺得,人活著就是在解決問題,當然腦子正常的人不會刻意去給自己找麻煩,或是做超出自己能力負荷的事,如果已經充分思考過這件事的風險,那麼就沒必要再無限上綱造成自己的恐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吧!不要永遠活在自己的假設裡,做恐懼的僕人。
再來講關於投資或騎重機之類的事,我覺得投資是「工具」,而工具本來就要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好比你拿了一把高壓釘槍,你總不會放心交給一個沒有概念的人亂操作吧?如果有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工具的操作,而誤傷了自己或別人,一個邏輯正常的人不會去怪工具本身,而是怪沒把工具收好,以及那個亂用工具的人吧?你會因為這個工具有淺在危險,就不去享受它帶來的便利性嗎(甚至禁止家人享受)?我是不會啦...
重機也差不多,只不過它既是「工具」,也是「娛樂物品」,一樣,工具有工具的操作技巧,熟悉技巧觀念並有對應防護措施的人,受到傷害的機率應該很低,我為了騎重機租車練習多次、上駕訓班、網路 Google 技術文、買裝備... 當然我能理解家人總是會擔心,但難道我的謹慎個性在相處三十多年後,他仍然不清楚?
我最近看到一篇破除「金錢不能買快樂」的視頻,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錢」不是給你買快樂的,錢是一個放大器、加速器、一個工具而已,這個道理我想對於所有工具都適用,因為工具幾乎都有風險,你可以不使用這些工具,然後看著使用這些工具的人一個個超越你,然後因為複利滾動讓你們的距離越拉越遠,或著,你可以學會控管 這些工具的風險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用正確的方式去使用這些工具,享受他們的好處。
活在世上就有風險,但我相信好的習慣和邏輯可以把這些不幸的風險機率降到最低,即便如此,你還是得跟無常和平共處,你沒有辦法像一個小孩子耍賴般,要求所有風險都不見,即便你下定決心,真的過著壓低所有風險的生活(例如:足不出戶),你會發現這樣的生活和沒有活著其實差不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