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柯書林心理師一席話的重點紀錄

原始視頻傳送門

P1. 你還在期待那個唯一的真愛?

事實上大腦有鈍化效應(吃同樣的食物一直吃一定會膩),所以任何人之間的熱戀期大概只有半年,世界上最長的紀錄也只有兩年九個月。

所以任何親密關係都會經歷:熱戀期 --> 爭吵期 --> 家具期 --> 家人期

經過斷層掃描,發現熱戀當中的人大腦反應很不正常,內分泌失調,類似於精神疾患者,對對方的事都會產生過度反應(黃舒駿:戀愛症候群),此時的人所謂的理智判斷和真正的理智相差甚遠,但當下他們的承諾都是真心的。故半年後這些症狀消退後,客觀現實上的矛盾浮現,必然進入爭吵期。

如果度過爭吵期仍沒有分手(吵膩了、覺得差異還不至於要到分手、沒有遇到更好的對象)便會進入家具期,家具期是指:把對方當家具,只有發揮功能時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平常會覺得放在那邊很佔空間。

最後迎來的是家人期,此時兩人就像家人一般,互相依賴、互相照顧。我猜從家具到家人期應該是最後看開或看懂了雙方的差異,選擇接納然後互相扶持吧!

柯心理師有特別強調從家具期到家人期有另一種奧妙,兩人可以相安無事很久。

P2. 毀三觀(轉念)

以上各期就像人生的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風景,我覺得帶來觀念上比較大的轉變是:

1. 我們之間難溝通是不是有問題?錯,難溝通是兩人夠親密必然帶來的現象,你和路人或不夠熟的人都很好溝通,但親近到一個程度就會發現小小的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吵,你會發現就算不用來上心理課,每年好溝通的日子都會有 10 天,就算你很努力,可能也只有 10 天。

2. 只要溝通好了就會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是你的預期不正常,基本上書讀得越高的知識份子越會有想掌控一切的傾向,其實把日子過下去比一定要和對方講個水落石出重要。

這邊他講了一個故事:德國人跑到希臘去旅行,發現希臘人怎麼過得那麼爽,都不用工作常常請假開著車出去玩,回到德國後一問之下才知道希臘人的錢都是從德國借來的,他們開的車也是德國人辛苦工作製造的,德國人不需要度假,只需要定期去銀行刷本子看到數字增加就很開心,希臘人則是即時行樂,本來希臘人和德國銀行談好了只要定期支付利息就可以繼續借錢給他們,德國人也樂於勤勤懇懇工作,雙方各安其命,痛苦的來源是這位德國人去希臘搞清楚了這一切,他覺得很不平衡,為什麼自己要辛苦工作希臘人可以坐享其成,進而引發了痛苦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本來就存在差異,執著的要弄清楚未必會帶來快樂)。

我個人覺得不是溝通無用,我們仍關心對方的想法,而是溝通的觀念和技巧要正確,溝通太過積極也會讓對方覺得強勢。

人生如果有正解,就不會有「專家」,大家自己買書來看按表操課就能得到幸福了,一切都是權衡與取捨(知識份子思考要立體),以上提到的轉念看似小小的,但我覺得可以在關鍵時刻起到很大的作用,避免你繼續鑽牛角尖下去。

P3. 論婚姻的好處(當然這邊指的是一場「好」的婚姻)

婚姻意味著原本的人生進程應該微調了,你可能無法再完全的做自己(老師說結婚誓詞有說到「不能做自己」這句話,但我去查了幾個版本沒看到)--> 這樣會不會很可惜?以下是另一種觀點(老師講出很多名句)。

1. 你不能做自己,是因為你將擁有一個全新的自己: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完這一生,會不會有點單調?如果沒有冬天寒冷和夏天炎熱的襯托,你怎麼會懷念春秋的美好?生命有酸甜苦辣,就像你不會只吃同一種菜,你的那些潛藏的性格會在親密關係中被開發出來,你會得到一個更豐富、你沒想過的自己。 這邊指的是擺脫我們從小被制約的「確定性思考」。

2. 從決定論中釋放自我:我們好像老是在害怕不被別人愛、孤獨的活在世上,其實我們真正想逃避的是「面對自己沒有勇氣去愛(承擔期待落空的風險)」,我們確實沒辦法完全控制會在的世界,但如果因此而完全不去做任何事情,人生將會一事無成。

書讀越高的知識份子越常用這種決定論來看事情,書讀不好的同學不會對於事情有過高的期待,因此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事實上只要認真表達自己的想法,運用好的溝通技巧,就算仍不能達成溝通目標,至少你變成了更好的自己,而自己是你唯一能夠控制且應該期待的,老師說到:「把自己的大腦搞定,比想把對方的大腦搞定,要來得更加真實且專業。」

婚姻像是人生換季,要換不同的衣服,生命進入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層次、更豐富


P4. 為什麼相處、溝通這麼難?

因為人有原始腦和理智腦兩個部分,原始腦會設法追求更舒服,理智腦會想讓自己更好更優秀,兩腦互為拮抗,原始腦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關不掉且反應速度會比理智腦更快、更不費力,過度壓抑只會造成他在關鍵時的反撲,所以不要與之對抗,而要適度讓他舒展(對於追求更好自己的人來說,意識到這點也相當重要,因為這代表著你不會對自己過度自信,意識到自己此時有可能是受到原始腦的操弄)。

在親密關係中,理智腦過度旺盛代表太替對方想,太退讓,會讓自己心酸; 原始腦過度旺盛代表太追求自己的快樂,不顧對方的想法,會讓自己心虛,所以最好的作法是在自己和對方的想法之間抓一個平衡點(可將一週劃分為 7x3 = 21 個空格,去規劃要做什麼,是以對方想法為主還是以你想法為主,用量化的方式取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點,要徵詢三個人的意見才比較準,看是要往自己或是對方的方向調整)。

和對方的契合度(同值性)高的話,排上述行程會比較不費力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相對的可能生活會變得比較容易預料,可能會乏味(思考要立體)。

原始腦特別開心時就會比較好溝通(一年大概 10 天),通常是生活順利所導致(人過得舒服了),此時會變得比較輕鬆,幽默感會出來,比較能用另一種觀點看待對方的意見。

P5. 溝通要做到的

用 20~40 秒把自己的想法講完(2~3 個點),若無法,代表你連自己的想法都不清楚(如果對方看起來臉色很難看,就要趕緊進到第二趴)--> 用這個量尺來衡量自己
+
替對方的行為找理由,照顧對方的原始腦(當原始腦被照顧時,他會有舒服的感覺,進而影響到他的理智腦,較有心情聽你的訴求,較好溝通)
語法:我知道你想...  其實是因為...

若上述方式無效,當天先打住,隔天一樣的方式再來一次(學歷較高執著的特性會比較強,認為事情一定可以解決)

心法:接納不一樣的觀念,兩人不一樣很正常,你對不代表他錯,若不接納彼此的不同,也沒必要交往了。

活得很開心的人,會把自己要講的縮小,考慮到對方的需要(開放勇敢的狀態)
活得沒有很好的人,會很想讓別人知道我是如何想的
--> 很有啟發性的一句話,所以我們可以此來作為衡量的標準來反推對方的狀態


結語:兩人相處上還是有很多的成分,只有理解了大腦的運作,我們對於「溝通」才會有合理的預期,也才會有前進的基礎點,這和我一直以來秉持克服挑戰的方法論相符。而對走到戀愛後期與婚姻那段,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但我覺得柯醫師說得真切,令人動容,好像是可以解答人生意義等級的那種心法,我沒有從任何長輩們的口中聽到過這樣的人生哲學,相見恨晚。

本週騎機車時的領悟 - 關於互賴

大概是最近看「與成功有約」的關係吧!
對於「互賴」這個概念特別的有感
週四我騎機車時,腦中突然迸出這樣一段話
而我事後想想,覺得是有道理的

「打從有人類以來,所有的『禮教』、『制度』、『所有虛構的故事(見人類大歷史)』都只是為了讓一群人得以有效協作、共創更好的局面,不要打起來而已!」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近期桌球加強事項整理

從上次打完積分賽整理出的心得:

1. 主要的漏洞在於反手,包括:反手重切球(擺短搓長)、反手快帶(這個要再看視頻學)、反手快撕(也要再看視頻)。那時候應該是右側拍肩打磨不足,所以食指會被卡住且無法放鬆,故發不上力,後來有修正過一次,應該會好一點。另外要注意反手的引拍(包含手腕內屈)要足夠單靠手腕無法發上力。另外反手發力的要訣還包括「擰腰發力」,如何做到小動作、發力集中非常關鍵(要再看視頻)。

直拍反手推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3XUQpCbHI
直拍橫打反手撥(拍子一定要放橫):https://youtu.be/Jb3XUQpCbHI?t=11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58hMY9BI
反拍處理側上旋球:手腕不用過度內屈,只要往下吊 90 就好(下旋要吊 180 度),然後快速做一個 90 度扇形揮拍軌跡即可,實際還是要看球有多上旋成分,越上旋發力就要越往前,越下旋往上的發力就要多些,見:https://youtu.be/rLwiqTON6ls?t=219


2. 處理沒那麼轉的球,但不好起板還是搓過去,那個搓要同時考慮球的旋轉和是否有側旋之方向,要反向處理球的弧線才不會冒高。上次比賽反手搓太差,參考視頻:

3. 接發球,仔細看觸球那一瞬間的摩擦方向是往哪邊,這個很難言傳,只能意會,但接發球是比賽的根本,如果看不懂旋轉就別玩了,起碼要看出他是下旋還是沒有下旋。保持心情的輕鬆,以便能專注於看球很重要。

4. 正手拉球記得是有一點「小跳步」和「微幅平面翻轉」的感覺,用比較形象化的說法是想像那個旋轉門轉了一個小角度,你要讓自己的身體也是做一個微幅的旋轉,此旋轉導致重心從右側轉移到左側,重心壓低有利於此翻轉和球拍觸球的正確角度。另外拉球時身體站位若抓一個「前置量」,讓大腿很自然的可以用到力,將有利於手部的放鬆。

5. 記得擊球腰的轉動很重要,他是傳導大腿力量到上半身的橋樑,若沒有轉腰那球很難摩擦得穩,另外正手拉球切忌抬手肘。

6. 正因為腰很重要,所以腰部肌肉要好好保養,賽前要充分熱身,以避免腰部拉傷。

7. 大腿、腹部和側腰的力量很重要,重訓時特別著重這幾塊。

8. 發球不要想太轉,因為真正直接靠旋轉把對方轉死很難(對一個級別以上的對手來說),且想發轉會導致肢體僵硬,反而發不轉,發球的重點應該在於迷惑對方,使其產生判斷失誤,為下一板製造機會。

9. 桌球很重要的是預判,同樣一個拉球過來,哪怕你只是早了 0.1 秒意識到他可能會拉哪邊,都會大幅提高你防禦成功的機率,甚至主被動顛倒過來,絕對不是單靠反應力,那樣會非常吃力且被動,要主動對於賽場上的情況做預判。

10. 不要聳肩,這和腰部發力與否有關,如果腰部能很好的發力,就比較不容易聳肩,聳肩是想單靠手部力量的象徵。

11. 切球要長,替自己爭取時間。

12. 合力很重要,凡事要從合力(來球的力量方向、自己的發力方向)的角度去想怎麼處理。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殺河豚有殺河豚正確的技巧
如果沒有掌握正確技巧的人來處理
弄出來的河豚將讓食客有中毒的危險
而當初怎麼找到正確的方式?可能是無數前人實驗積累的成果

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
當我們對一件事沒有任何知識時
我們覺得各種事情都是混屯的
成果不合我們的預期
此時古爬蟲大腦所驅動的情緒掌控了我們
很多人會把學校學的那一套只當成了升學的工具
那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其實重點不是知識本身
而是知識積累的方法,以及對於這套方法論的崇敬

所以我很不喜歡原生家庭的那套邏輯
「啊~~重機太危險了,我們不要碰」
我比較認同的邏輯是:
1. 先去了解它,再來評估危不危險,而不是只憑刻板印象。
2. 幾乎可以未看先猜重機也有一套技術,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知識就不會危險。

我覺得幾乎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式它就不危險
否則就只是在關起人生的一扇扇門而已
甚至不只是物體,各種人際之間的事也是這樣
任性而為,不仔細揣摩或學習其中的技術
就只會收得一堆的苦果而已

危險這件事固然是最常見的藉口
其它還有:我不會、我不感興趣(但根本沒去試)、我不懂
這些負面意念以及其擴散,都會讓人生越來越狹窄

我上面提的是一種認知框架
而 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正是認知框架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備忘] 正向滾雪球

我想跟妳建議一個心念練習,可能會改變妳的人生
之後有想到要做什麼時,除了有什麼限制之外,應該花更多精力去思考「要怎麼做到」
重點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想盡辦法去追求,這是我跌跌撞撞這麼多年最重要的心得
接著妳的注意力就會從「限制」轉而關注如何達到的「技巧」
我想,怎麼達成事情的技術就是我們可以交流的
夢想不會嫌太大,問題是連夢想都不知道是什麼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與前同事聊完一席話


  1. 很高興有了自己可以肯定、需要捍衛的真理,即理性、尊重、坦承、開放、進取。
  2. 在物理世界面前,真理是什麼並不重要,當下的實力才是最能起到影響力的。
  3. 我所謂的真理,是可以用心理學 + 邏輯推導出來的東西,有些當權者可能覺得可以靠權術來操控被管理者,但這些權術不過是給日後的自己帶來更大的危機而已(運氣好的話不會爆炸,但多數情況下會爆)。
  4. 弱小的人已經無法客觀的看待自己,所以不斷陷在自己的幻象中,幻象會讓自己舒服,但不會讓自己強大起來。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那天跟你聊時感受到身而為人的徬徨,其實活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容易,環境中各種橫衝直撞的意念交錯來去,很難找到真正能讓自己安定下來的東西,我自己也是在過去十年的跌跌撞撞中慢慢釐清出一些頭緒。

很多人可能天生屬於不會鑽牛腳尖,什麼時候到了就做什麼,洞察到什麼行業不錯就設法去入行,原生家庭也屬於不會多想的那一類,所以在我們眼中這類人的一切都顯得很令人羨慕,一切都是如此得不費力,然而我不是別人,所以這些人是否也有箇中的辛苦,這我很難以代替他們全體來回答,只能說就我有限的經驗來看,是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看清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懂得取捨的話,就算擁有豐厚的物質仍然是痛苦的,這就引出了每個人都無法迴避掉來這世上走一遭最終極的問題 --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如此的重大,以至於我也只能跟你分享我目前的答案,這本來就沒有人人適用的答案,你也必須找到你的,我覺得電影「白日夢冒險王」裡面講的滿可以勾勒出一個精確的輪廓:「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上述的句子再加上我的生活經驗加以延伸,我覺得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多多體驗這個花花世界,雖然有時候會有點危險,但不要懼怕,真切的去感受它
  2. 承上,遇到的景物、事件會映照出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它會告訴你自己是怎樣的人,怎樣最自在
  3. 維繫真正深刻的關係(真正的關係應該是互相理解的、對等的、彼此給予能量的,並不限一定是家人),因為這是很重要的生命意義來源
  4. 經歷這一切所總結出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智慧,我覺得好的生命智慧應該是讓自己感受到平靜、滿足的,能夠指導你如何和外界互動

最後,我現在對你有兩個操作性的建議,你可以試著做看看:
  1. 多多閱讀與思考,培養自己的思考體系,所謂思考體系有點像是邏輯運算規則,還記得小學時的「綜合問題」吧?思考體系就像是問題的解題法則,讓你看到任何問題時都知道要從哪邊思考起(例如:我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他人主體性」、「解決問題」、「同理」、「承認自己的無知」、「邏輯推導」... 等,遇到問題時我就會去思考是否違背了我的價值觀),沒有思考體系就難以對任何事情下判斷,任何人跟你提任何想法你都會覺得有道理,這個東西可以當成是陶土,只要盡你目前所能的完善他就好,修修改改是必然,不要怕修改。思考體系分為「思考的方法」和「重要的價值信仰」,隨著你思考的技術越來越熟練,上述兩樣東西前者會越來越熟練和多元,後者會越來越堅定,對於世間事你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最近在看:「與成功有約」、「塔木德」,還有「從心設定(表姐借的)」,兩年前看到的「被討厭的勇氣」也滿不錯的,便是試著從他人的智慧中去看看有沒有自己可以擷取來用的,不一定要照單全收,但我滿鼓勵你去翻翻這些書。
  2. 當有情緒時,去「如實的」經歷它很重要,我覺得情緒就是情緒,不需要有這麼深的罪惡感,因為,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代表每個人的立場各自不同而已,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且在搞名白之前,產生罪惡感無濟於事,可能對於心理衛生和自我認同更不好。但在經歷完之後,試著紀錄下這個事件,然後試著去分析看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自己能不能用文字有邏輯的論述出來?下次又遇到時要怎麼處理會更好?心理治療除了用藥之外,我比較常聽到的做法是先建立一套合理的心理防禦機制,當你再一次經歷那件事時,防禦機制已建立完成,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提升(講簡單一點就是想好可以過關的玩法,然後接關再玩一次),我請你做的動作就是當這次沒辦法破關時,先儲存起來,然後你可以找我,或是任何你信任他智慧的人一起去討論,這是一個尋求外援的動作。
任何對的事情都是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複利效應在時間拉越長越能看出效益),上述兩件事都不簡單,但我覺得是想過得幸福所必須做的功課,願我們一起成為強大的存在!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想證明什麼

真正強大的人應該是經由自己充分思考後就義無反顧的做下去了
然而,最近的自我觀察,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強大的人
我還是會很在意自己離開的組織,是否有什麼跡象顯示自己是對的
最好,離開的人越多就意味著我是對的
實際上有這種念頭真是軟弱與邪惡

就算人是群居的動物,也應該從其它地方找到群體的歸屬感
我能不能戒除這種想法呢?

另一面思考,當眾人都在串連時,此時下的決定就一定是對的嗎?
我很慶幸自己似乎有反向因子,只要覺得一絲不對勁,就不會去盲從

自我覺察 - 飢餓

頭頂部的右上方有一點痛 + 後頸有一點痛痛的感覺

趕蒼蠅還是殺人

我最近想到一個比喻:

如果你看到家人的臉上有一隻蒼蠅,你會選擇去扇風去扇掉牠、一巴掌打過去、掄起蒼蠅拍打過去,還是用手槍 開槍打過去?

當然這四種方式都可以解決蒼蠅(如果你槍法夠準的話),但除了第一個之外,其它的選項看起來都會造成家人相當的傷害,有的選項甚至會致命,但可惜的是,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區別出傷害家人的選項而排除,但我看到一些家庭在管教孩子時,常會用超過錯誤很多的力量去管教,長輩們想要的到底是協助孩子趕跑臉上的蒼蠅,還是傷害他們?聰明的你,應該可以找到最有效果的辦法,記住,目的是趕跑蒼蠅。

當然,如果你為的是發洩自己的怒氣那又是另當別論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多?

買傢俱 | 在不確定的世界裡

最近和朋友聊到三年前搬到現在這個新租屋處的往事
那時候的我對這件事很生氣,但時隔三年,因為又看了、想了更多
對於自己以及如何和外界互動的掌握度也更高,所以可以冷靜的去咀嚼這件事

那是一個秋天,我正為了自己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家」而感到開心
那時已來台北六年,不是住雅房就是住超級小的套房
沒有辦法活得像是擁有一個「家」,我指的是稍微有一點空間可以規劃
按照自己的風格來佈置,我刻意挑選了一個十來坪,完全沒有付傢俱的獨立套房
這可是我在 591 上看了一年多才看到的,可能因為交通上不太方便且沒有家具
感覺搶的人不多,我當天就約看房,沒有猶豫多久就下訂了

總之我花了一些錢買了沙發、衣櫃、客廳茶几、十六格書櫃、地毯、雙人床墊
風格上都是有搭配過不衝突、且自己喜歡的
看著一個空蕩蕩的地方漸漸開始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當然過程並不輕鬆)
成就感油然而生

就在一切差不多塵埃落定
我去倉庫服務把我的東西領出來(是的,以前的住所小到我還得買倉庫服務)
回程的車上接到我媽的電話,她說我爸對於我買家具這件事很不以為然
說房子又不是我的,冒然買這些家具,以後要搬家怎麼辦?

可能是根本沒想過家人會有這樣的意見,我當下很生氣
就在電話中直接的把情緒發洩出來,我還記得那時在開車
好像是開到環河高架往木柵的路段,我得努力克制才能讓自己專注開車
---------------- 三年的分隔線 ---------------------------

過了三年,又經歷了一些、想了一些
我認為從這件事其實不難發現某種「要求確定」的人格類型(像是我爸)
這樣的人會討厭風險,認為世界上的事最好都沒有變數、越肯定越好
所以,只要房子「不是你的」,你隨時都有「被房東要求你搬家」的風險
因為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必須把這件事當成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來做準備
也就是「不要買家具」

類似的邏輯可以套用到各個方面,例如:

  • 投資理財方面,因為股票有風險,可能會跌,所以我們家就「不去碰股票」,只買最保守的保險作為理財手段; 因為買房子怕會一直繳房貸,變成屋奴,所以不動產我們也不去碰
  • 交通方面,因為重機有風險(更別提還要花一大筆錢),所以任何人想騎重機都會遭致反對,認為是一個危險的東西


我先針對買家具這個點來講講我的看法:

  • 如果房子不是自己的就不要買家具(或買很便宜品質很爛的家具),那麼在有能力買房之前,我得忍受多久?三年?五年?十年?我在前一次租房已經因為睡了過軟的床墊而造成腰椎有永久性的損傷(這是之後才知道),還要再虐待自己嗎?對當下的我來說,先買就是先享受,先把那一份「確定」的享受抓在手裡,況且我買的總額已達到 IKEA 的分期付款門檻,可以分六期,一期大概四千多,以我當時的收入狀況來說佔不到十分之一,我覺得是風險相當低的投資。
  • 就算房東要收回房子,這些家具我可以與房東商量直接留在原地不搬(甚至便宜賣給他)、在網路上拍賣(聲明要自取)、請搬家公司載到新的住處、付一筆錢給房東請他處理,最沒辦法把一些大件家具拆掉,請清潔隊來收。我覺得這些都是「方法」,不需要因為這個虛無飄渺、遙遙無期,且有辦法解決的假設而犧牲自己當下透過花一些錢應有的享受。
我覺得不幸的人往往是「想事情太過於直線的人」,他們忽略的事情的其它可能,也忘了動腦想方法,認為一定只有他們設想的選項會發生,為了要避免那件事的發生,他們只好去壓抑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我覺得,人活著就是在解決問題,當然腦子正常的人不會刻意去給自己找麻煩,或是做超出自己能力負荷的事,如果已經充分思考過這件事的風險,那麼就沒必要再無限上綱造成自己的恐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吧!不要永遠活在自己的假設裡,做恐懼的僕人。

再來講關於投資或騎重機之類的事,我覺得投資是「工具」,而工具本來就要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好比你拿了一把高壓釘槍,你總不會放心交給一個沒有概念的人亂操作吧?如果有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工具的操作,而誤傷了自己或別人,一個邏輯正常的人不會去怪工具本身,而是怪沒把工具收好,以及那個亂用工具的人吧?你會因為這個工具有淺在危險,就不去享受它帶來的便利性嗎(甚至禁止家人享受)?我是不會啦...

重機也差不多,只不過它既是「工具」,也是「娛樂物品」,一樣,工具有工具的操作技巧,熟悉技巧觀念並有對應防護措施的人,受到傷害的機率應該很低,我為了騎重機租車練習多次、上駕訓班、網路 Google 技術文、買裝備... 當然我能理解家人總是會擔心,但難道我的謹慎個性在相處三十多年後,他仍然不清楚?

我最近看到一篇破除「金錢不能買快樂」的視頻,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錢」不是給你買快樂的,錢是一個放大器、加速器、一個工具而已,這個道理我想對於所有工具都適用,因為工具幾乎都有風險,你可以不使用這些工具,然後看著使用這些工具的人一個個超越你,然後因為複利滾動讓你們的距離越拉越遠,或著,你可以學會控管 這些工具的風險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用正確的方式去使用這些工具,享受他們的好處。

活在世上就有風險,但我相信好的習慣和邏輯可以把這些不幸的風險機率降到最低,即便如此,你還是得跟無常和平共處,你沒有辦法像一個小孩子耍賴般,要求所有風險都不見,即便你下定決心,真的過著壓低所有風險的生活(例如:足不出戶),你會發現這樣的生活和沒有活著其實差不多。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條列

經過十年的摸索,意識到下列道理:

  • 成功的人生奠基於強大的心智,而強大的心智包括習得以下寶貴的認知:
    • 清晰的邏輯,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並能一步步往目標邁進
    • 有情緒,接納不否定自己的情緒,但能認清情緒和理智的距離,找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停留在情緒,解決問題後情緒會自然消散
    • 勇敢,能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堅決的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和世界互動
    • 保持和善和內心的平衡,不要過度偏移(所謂「偏移」請見下一條)
    • 不要過度憂慮那些自己不能操控的事,例如:別人有多成功、別人喜不喜歡你,只要專注在那些你可以努力的事情,把這些事做到極致,下一個機會自然會發生,自己會比較開心,把事情做到極致(以及那種忘我)則會散發出一股力量。
    • 焦慮是有事情還沒做完或沒想清楚所導致,盡快去把事情做完,先求有再求好
    • 想做什麼,在合理的時間安排下,就能做完什麼,先求完整的做完,追求「完美」是一個毒藥,因為完美不存在於現實,你所能做的事只有先做出來,再一步一步改善。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但不是自甘墮落,是針對具體事項用自己的方式去修正,不要強硬不自然的「置換成別人的作法」。

壯遊































剛吃了看到很久的巷口麵線
因為我想,如果直接來星巴克做事
只憑下午吃的小餐包和米果,到晚了一定會很餓
如此會影響到思考,頭暈腦脹,那可不行

我不到晚上六點就坐定在星巴克內,二樓只有一桌客人
本來預計不用工作的第一天就要來這邊整理想法,思考過往的人生、規劃未來
然而,今天我才在這裏敲下第一個鍵
今天(12/11)是我不用工作的第十天
拖延讓我又陷入了「不自主性四肢不聽使喚症」
我想這是焦慮所導致的心因疾病,一種人生整個被無限往後延遲的焦慮
而我會去找很多的事情來拖延真正重要的事
像是重訓、讀書、學英文、研究 Youtube... 等
不過自己淺意識知道,其實重要的事我一件都還沒做
這些事需要高度專注、高度創造性,進入心流是絕對必要的
尷尬的是,我對於這些事情常常在做別的事情時會很有想法、很有雄心壯志
例如:在機場的入境大廳、與朋友聊天、剛結束一段假期,或是在異地慢跑時
但真正有零碎的時間要做時,我那拖延症又會發作起來
如果我硬去做那些重要的事,就會像現在那樣
有一股磁鐵同性相斥似的阻力去阻止我去做
到最後,不,甚至是從一開始我就會下意識的想避免這種痛苦
而用別的事情去拖延這些事

還要工作時,空閑時間非常難得
努力了一個禮拜後,只能換得兩天
直面自己的時間,很容易就因為一些藉口就搬出其他「必須做的事」而用掉了
更別說有時候還必須回新竹、參加一些聚會
即使是不用工作的最近,我也十分善於提出那些一定得做的事
以至於一晃眼十天就過了,所以我今天刻意做了平常不會做的行程安排
那就是沒有任何行程安排,不要去擔心、憂慮太多自己無法掌控的事
安排了時間整理了非常亂的書桌,看了那些前一份工作留下的想法手稿
以及一份十年前幼稚可笑的、充滿自以為是口吻的商業計畫書
我花了大把的時間和自己的拖延、不專注、不理性的焦慮周旋
是的,我知道如果不根除這件事,我的人生就沒辦法再繼續往前進
所以不管那是什麼都好,我必須要好好跟它溝通
讓我的內心恢復平靜、專注,我已經跟它們走散很久了
能夠回到小學時代的那份專注嗎?

我最近開啟了一段壯遊
嚴格說起來是十年前就有的想法了
看這網誌將近十年前的文章就可知道那時也有類似的想望
但直到最近才覺得自己拼一下,或許有機會能煉成對應的能力可以達到

這趟壯遊的不需要遠行,唯一的終點便是自己內心的原點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的專注力出了問題,我開始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心智
本來以為是肌肉的關係,但經過各種交叉比對
發現在專注狀態時完全不需要注意肌肉控制,它們也能運作順利
但在心智陷入泥淖時,動一根手指去打鍵盤卻成為很憋扭的事
這或許是我一直以來問題的「顯化」
從國中準備高中開始,我就發現自己好像沒辦法按照計畫一點一點往前進
總是訂了計畫,然後就開始準備面對坑坑巴巴的執行情況
考研究所時這種情況達到了最高峰,雖然最後仍然上了國立頂尖學校的研究所
但其實我對於資科的東西一無所獲,這種東西騙不了人

時至今日,我帶來了新的解藥 -- 敏捷方法論(請見我另一網誌的拙作
和大把的經驗和時間,只希望能夠做個完整的覆盤。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力去?
這些每個人都必須要回答的大哉問
如果想成就更好的人生,就無法迴避
雖然經歷過半鐵、全鐵、荷蘭與日本自助行
與那些相比,這仍是我最困難的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