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害羞心理學文摘 - 1

本書結構:
  • 第一章:緒
  • 第二章:定義
  • 第三章:理論基礎、分類、相關概念
  • 第四章:害羞的人之認知模式
  • 第五章:害羞的測量方法(害羞量表)
  • 第六章:相關研究
  • 第七章:各種輔導策略
  • 第八章:對輔導人員之建議
  • 第九章:對害羞者之建議

Ch1.

  •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言行幾乎是與人互動的產物
  • 幾乎每個人都有害羞的經驗或使用過這個名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害羞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是世界性的問題。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害羞似乎有日漸普遍的現象。以Zimbardo 1977年對八個國家的大學生進行的研究來看,最害羞的國家是台灣(55%)和日本(57%)
  • 近年來由於高人口流動率以及婚姻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瓦解,使得社會的連結性降低,個體必須在傳統的群體和家庭之外建立新的友誼關係。
  • 害羞的人較不滿意他們的所有關係

Ch2.
  • 害羞是描述個體在社交環境中感到不安抑制的常用名詞
  • 很多人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或是情境下才認為自己害羞 --> 情境性的害羞
  • 但另外一群人的害羞則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 性情上的害羞,個體在他人面前所經驗到的不安和抑制,反映了一種持久的傾向
  • 害羞是一種人格因素,和遺傳以及父母嚴格的管教紀律有關
  • Zimbardo認為害羞人格和非害羞人格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自我評價"。具有害羞人格者認為自己害羞,因而對引起害羞之任一情境更為敏感。
  • 害羞者認為引起害羞的原因是他們自己,一種特性,自己的人格成分為害羞。
  • 相對地,對於非害羞者而言,他們相信是外在特定的人與情境引起他們的害羞,而那些情境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可能都會引起焦慮和舞台恐懼(stage fright)
  • 所以,害羞可以被視為是個人所苦惱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被視為是外在情境所引起的正常反應。對於那些自認害羞的人而言,害羞是一種穩定且持續的人格特質,而非短暫的情緒狀態。 --> 注意這兩種主觀認知上的對比

  • Zimbardo: 害羞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單一的定義可以精確地說明害羞的定義。因為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 害羞者在社會互動的典型反應:緊張的感覺、特定的生理症狀、敏銳的自我意識、害怕他人給予負面的評價、笨拙、抑制、沉默
  • 害羞是在人際情境中產生憂慮、恐懼、緊張不安的主觀經驗。Zimbardo & Radl 認為,害羞是一種使個體極端關心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心理態度,因而使個體對於遭受拒絕過於敏感,傾向於逃避人群和情境,以避免受到任何有關行為或外貌上的可能批評,並盡量採取低姿態以避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以此觀點,害羞被視為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的一種特殊形式。
  • 只有40 - 60% 的害羞者經歷到生理上的症狀
  • 害羞者認為自己害羞的證據來自四方面:行為上、認知上(在意社會評價 以及 負面自我評價)、情緒上、生理上  作者也最贊同這種分類方式
  • 害羞的型為層面最容易察覺,害怕或自我意識的情緒成份次之,認知成份最不易被他人查覺。
  • 作者下的定義,害羞是:
    • 一種人格特質
    • 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容易產生內在主觀的焦慮,傾向於逃避可能引起注意的情境
    • 社會互動抑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因而無法適當地與人交往
    • 常伴隨著消極的認知(認知)、負面的情緒(情緒)、笨拙的外顯行為(行為)、不舒服的生理現象(生理)
                         --> 記住這四個面向(害羞證狀的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