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省下時間的方式

省時  省時間  時間浪費  浪費時間  時間  排程  時間安排  安排時間

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常常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
我想很多時候是因為電視這個玩意吧!
"再看一下下就好了"  "讓我看完這場電影"
已經因為睡眠債而每天要比別人多睡一小時的我
又常常因為上述這種無謂的念頭又多浪費了1~1.5個小時
難怪我總是生活在一種窘迫中, 好像被時間追趕著

今天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抑制這種念頭
就是先在書桌上擺上一本精美的書
那本書必須是我能隨手拿起就有意願翻的(例如害羞心裡學, problem solving using C++)
如果是英文的書  但又都讀得懂  成就感就更大了
總之  難度要適中  讀起來既不會無聊  也不會太難想打瞌睡
以讀這本書做為進入工作狀態的暖身操

一來讀書本身一定比看電視收穫要大

二來書本產生的思緒擾亂很小  我可以一邊把心靜下來  隨即迅速切換到正事  不像電視
我很可能要花一番功夫才能讓思緒從那邊轉換到正事上(甚至是不關電視  讓聲音繼續存在)

三來讀書比較不容易進入所謂的"白癡狀態"  意即盯著螢幕  甚麼都懶的情況
一旦進入這種情況就很難抽離了

當然, 要省時間, 我還有其他的法寶

1. 早睡早起, 從現在開始調整作息, 因為發現自己真的不是適合晚睡的體質, 同樣的時間, 早點開始睡的確會效率更高, 早睡能幫我省下一個小時(目標是睡七小時就夠)

2. 婉拒不必要的事情, 讓生活單純些

3. 隨時搞清楚當下第一優先的事情是甚麼, 每次都專注的先做好一件事, 不要想一次做很多事, 很多煩惱是因為搞不清處現在要做什麼事而起的, 很多時間上的浪費也是因為此(有時感覺事情很多, 又不知從何做起時, 就會進入"拖延狀態")

4. 記住凡事都有"熱身期",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馬上就要進入狀況, 應該要有心理預期說本來就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進入狀態, 而且事情是越做越順手, 對於要做的事情, 應該要有決心花大把時間把它"軟化", 讓它做起來不陌生, 甚至有樂趣(這是到後來熟悉才會有的感覺)

5. just do it! 多想無益, 做才會有感覺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佳句備忘

不要盲目追求票房,要開發出自己想要講的故事,傳統思維是觀眾愛什麼,就給他什麼,不是的,現在要問的是你究竟想要做什麼?認真去做好要做的事,喜歡的觀眾就會靠過來,他們就是你的基本盤,只要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創作,不必去追求流行,永遠要問自己想要做什麼。------ 導演魏德聖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人啊

人是有層次的  有些人放得比較快  有些人要到一定交情才會展現不同的風貌

人是有不同價值觀的  只要無礙於他人  任何價值觀都應該被尊重  此乃民主社會的寶貴之處

千萬不要對小孩子做的事情

就是讓他無所適從  時時都要面臨可能的批判
如此他長大面臨其它人的質疑
會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放棄自己的觀點很快)
成為一個不快樂的人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昨天去看了這部電影  是老妹因為和同學沒有約成所以找我去的
否則的話  我對這種題材... 大概會變成有點想看  但也不敢一個人去看  最後不了了之吧!
所以  真的算是某一種緣份  或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的我  是沒有去看的(笑  電影梗)

很久沒有看完電影後這麼被感染了  看完以後還陷在戲裡的那個情緒  半晌
微笑  我微笑的起身  走出放映聽  假如可以的話  我好希望自己是在一個全黑的房間
或是一個人去看  坐角落  可以再坐一下  整理一下情緒再出去

我的青春  是否像主角那樣活得有力氣呢?
我一時找不到答案  家教使然  很小就學會在體制內悠游
內心的我雖然十分離經叛道  但又悲天憫人  我不捨得傷害任何人的心
當然包括我的父母和老師  所以我總是別人眼中的乖學生
不過如果跟我熟一點  會發現其實我有不同的一面
一種在體制內和平崛起的力量
就像綠豆苗  看似柔弱  但卻可以漸漸地把石頭撐開
我國中雖然沒有打過群架  但打過那些把我惹火的人(唯一一次正式的打架是在幼稚園)
國三那年  班導被我們氣走了  我可以說代理了班導的位置一段時間
班上龍蛇雜處  我似乎還能夠服人

高中曾經和喜歡的女生曖昧  曾經被女生愛慕
... 曾經  我只後悔兩件事  第一件就是國一一個女孩向我告白(其他太隱微就算了)
我那時其實一點經驗都沒有  本能性就是沒理她  同學的鼓譟我也不太理
後來想想  不喜歡人家  或是想嘗試看看  應該都要給對方一個答案
小女生的愛慕  持續了一年多  以那麼小的孩子來說  已經相當不簡單
直到國二下吧  她似乎死心了  但同學間的玩笑一直開到我畢業
後來國三看到她和其他的男生要好  竟有點酸酸的感覺
其實她成績很好  只是皮膚黑了一點  那時的我  本能性上就排斥了
不曉得那時如果就展開人生的第一場戀愛  現在會如何

高中的時候也有個女孩一直說我像"柏原崇"  還拱我去參加"明星臉"
我真的沒那個膽子去  一向就不是以表演才藝見長的
如果我那時真的去練個才藝  參加了  我的人生是否會有不一樣?
我的家族裡  好像完全沒有表演的因子  從小會覺得唱歌  彈吉它那種事情跟我無關
甚至還覺得去練那些玩意的人很愛現  不過在國文課  美術課  音樂課  偶爾會發現
我還頗有觀眾緣的  一位老師說過  覺得我以後搞不好會是常常在台上演講的傢伙
和那位女生  最後也是曖昧得無疾而終  高二分班後就沒啥連絡了
後來輾轉得知她結婚了  已經生了兩個小孩

小時候的我總是一股"貴氣"  總覺得  現在不是我談戀愛的時候
那太庸俗了  不酷  小時候看得卡通總是把主角描述得很帥  很多女生歡迎
但又少跟筋那樣  真是害人不淺  加上幾個實際案例  我還真以為自己是那樣呢!
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有甚麼和人開口這種事情的經驗值  哎...
變成孤家寡人可說有點自作自受吧

雖然細節不盡相同  但青春好像就是這樣  很多事情都是徒勞  或沒有結論
只有時間的流逝  你很難從這些故事裡得到具體的甚麼  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
每個人的際遇和條件也不同  他的故事用在你身上未必合適
看完  聽完一個故事時  除了淡淡的一抹微笑  打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一切之外
似乎也不能做什麼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真實樣貌
夜深了  先寫到這裡

人生真的是不段的前進唷  如果甚麼都不做的話  很多事情就會不斷的錯過了
再有才華也只能拍電影來"自慰"  "腦補" 了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有點懂了

為什麼以前在家時就養成晚睡
因為靜謐  可以讓我的腦子運作靈活
還有  這時候的家是我一個人的
沒有那些惱人的糾紛  大家都去睡了

感觸

今天看了"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再搭配上中秋節返鄉的精神時光屋情緒
突然"想起"很多已經失去的自己
小時的我總覺得或許長大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吧
但真正長大後  才發現其實不然  還是有很多的無解 妥協
由其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
我  "好想也活得那樣有力氣啊"
我這樣想著

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為止的人生
我沒有真正放棄過什麼  雖然我的家庭
說實在  講到深處其實是頗可悲的(只有我和妹妹知道)
是一群活得不怎麼快樂的人們  並且很有可能繼續不快樂下去  延續到我們這一代
我有時候甚至懷疑他們是否愛自己的子女
但  我想自己是幸運的  沒有自暴自棄的攪爛自己的人生
並且意外的踏上了創業這條路  它或許是我人生的救贖吧
讓我向記有的人生宣戰  告訴它  我不願意這樣"自然發展"下去
我想證實自己是可以扭轉這一切的  即便到今天這個信念仍然存在
務實的去看待人生  但不失原本的純真
面對任何的挫折  或許短期內沒有解決方式  但不會放棄  不會做無謂的抱怨
耐著性子和命運週旋

我會繼續保持這樣的一張面孔  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給結了婚的自己

如果有那麼一天, 請珍惜"她"
僅以此文來提醒你, 永不忘記

http://cwansin.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好文備忘

自我成長不僅是年輕人的事,更是一生都要努力追求的志業。即使年紀大、地位高,仍應持續關注自己的成長。所不同者在於,年長者之知能僵固性高,選擇的空間也相對狹窄,通常應在過去所建立的基礎上力求精進;年輕人可塑性大,未來的人生長遠且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因此「策略」或「重點的選擇」更形重要。其過程中的察言觀色、溝通、協調、談判、各方目標的妥協、創意方案的提出,以及公私立場之分寸拿捏等,都是任何管理者一生都無法修畢的課題。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害羞心理學文摘 - 二

Ch2.


  • 引起害羞的因素是新奇(Buss認為):
    • 物理或是地理上的新奇(搬家或是新工作)
    • 社交上的新奇
    • 角色上的新奇
  • 引起害羞的情境因素(Crozier認為):
    • 面對權威人士 --> 感到這些人的地位比自己高, 並覺得他們正在評價自己
    • 新奇的情境 --> 與陌生人打交道或與人初次見面
    • 需要採取主動時 --> 如表達意見, 或是與一些異性相處而需要採取主動性談話的情境
    • 在一些人或是觀眾的面前
  • Zimbardo的研究:
    • 引起害羞的人物前三名
      • 陌生人(70%)
      • 異性(64%)
      • 知識的權威人士(55%)
    • 引起害羞的情境前三名
      • 在一個大群體中我成為注意的焦點時
      • 在大群體中
      • 當我的地位比較低的情況
  • 作者的研究(in Taiwan, 對向為大學生)
    • 引起害羞的人物
      • 權威人士
      • 異性
      • 陌生人
    • 引起害羞的情境
      • 情境對自已不利時
      • 成為大團體注意的焦點
      • 被他人評價的情境
  • 在非結構性(非正式)的場合中更會引起害羞,因為非結構性的場合行為準則極為模糊
  • 害羞者有七項人際交往上的困難(Zimbardo)
    • 社交問題: 不容易與人相識
    • 負面的情緒: 如焦慮, 沮喪, 寂寞
    • 不能自我肯定和表達自己的意見
    • 過度的沉默, 使他人無法認識自己真正的特質和才華
    • 不良的自我投射, 給他人一種不友善, 勢利眼以及不想與人交往的印象
    • 在他人面前有溝通與思考的困難
    • 過度的自我意識和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 害羞會造成個體的低度自尊, 憂鬱, 違規犯過行為, 甚至是藥物的濫用
  • 害羞對個體造成的問題有下列五個層面
    • 人際上的問題
      • 社交偶遇, 不知道要如何與新認識的朋友互動
      • 社交上的問題(約會)
      • 親密關係上(長期的異性關係和婚姻)
    • 職場上的問題
      • 個人(缺乏自信)
      • 人際(和同事以及顧客互動)
      • 與權威人士互動(對監督者提出請求)
    • 個人的問題
      • 情緒上
      • 身理上
    • 教育上的問題
      • 在班上不敢起來發言
    • 其它方面
      • 不敢在公眾場合跳舞或是有舞台恐懼
  • 雖然害羞可能也有好處(但多數人還是想要嘗試去克服它)
    • 給人謙虛的印象
    • 可提供機會在背後觀察別人
    • 保持身分的隱密
    • 避開人際衝突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關於創業者的人格特質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在講述創業者的人格特質
我把裡面精華的部分節錄出來:

大多數人誤以為領袖就是那些「有很多追隨者的人」,但真實世界的領袖根本不是那樣,他們是一群堅持走自己的路,根本不理會後面有沒有人跟隨,甚至連頭都懶得回的人。所謂「領袖氣質」事實上也跟吸引信眾的能力沒有關係,反而是讓這些人可以不需要理會有沒有人跟隨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包括了 (但不僅止於) 勇氣、堅持耐心、幽默、靈活、機智、決心對現實的深刻體會,還有在情況極端惡劣的時刻還能保持冷靜和清楚的能力等等,跟我們平常聽到的「領袖魅力」恰恰相反。


以大家最崇拜的 Steve Jobs 為例,說穿了他大概一點也不在乎大家是不是崇拜他,況且你想想,今天大部分這些所謂崇拜他的人,在 Jobs 剛回蘋果的前面 7 年,又在哪裡呢?說穿了,這些人只是崇拜他的成功而已根本不是在追隨一個領袖。而身為一個「領袖」,賈伯是走過了前面 7 年孤獨的歲月,最後才反過來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這是回文的部分:
對創業人來說,決心,是最容易的一部份,但也是最困難的一部份。決心可以說是比較偏向人格特質的東西,是mentors或者incubators 無法教給創業人的。我想到關於「決心」的人物,是屬於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就算被眾人嘲笑、不被人所理解與支持,唐吉訶德還是勇敢堅持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挑戰世俗認定的「不可能」框架,是這樣一個純真、想體現出騎士精神 (逐夢者) 的人物。

還要有判斷力、決策力。
更重要的還需要
時間管理、自我管理

常常遇到很多會"說"的高手,
但在說的過程中,就暴露了判斷力和決策力不足的問題。
在實作過程中,更常見
無法有效管理時間和自我
造成
效率緩慢混亂的思維


跟你說的一樣
google關鍵字: 賽德克‧巴萊   募款






  • Idontknow
    Jamie 大大您好,我本身太尖銳,太執著於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有時師長認為我表現很好,但我也老是與師長起衝突,我不覺得長輩的話一定是對的,不知道再選擇創業之前是否要先學會能夠當一個乖乖聽話的員工。
  • 個人觀感 (我只是個路人):
    你要學會的不是"聽話", 而是為什麼聽話
    過度執著自己的觀點表示看事情的角度太專一, 而忽略掉了很多層面問題和角度
    你認為對的不表示是對的, 正如你看長輩的話一樣
    在當下其實沒人能確定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一切都是馬後炮
    人生是很複雜的

    而那些聽話的員工, 一部份是不想質疑, 不願思考, 或尋求和諧
    你要學的不是這個

    你要學的是了解每一個動作, 每一個指令背後的意義, 為什麼, 及站在那個角度上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你能適度的了解後, 就會發現, 很多事情其來有自
    存在即合理 - 黑格爾的名言
    當你學會深入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意義後, 你才能正確評估優劣, 才能冷靜判斷, 也才能學會體諒
    這時候你便會懂得為什麼要聽話, 而不是為了聽話而聽話

    別把焦點放在強迫自己當個聽話的員工, 正如強迫自己放棄思考一樣
    這樣會對你的幫助比較大, 你看事情的層次和角度才會更上一層樓

    過來人的經驗, 純參考 :) 加油

信件大綱

最近得寫一些很重要的信, 來和夥伴們說明自己的心境(因應這次的人事異動)

寫給T先生的:

  • 目的:
    • 適度表達自己的抱歉(檢討)與感謝(對於之前對談時他指出我的問題), 表明我不是一個愛批評的人, 而是公司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不得不講了
    • 提醒他我認為他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希望日後合作起來不要再發生的情況)
      • 事情尚未建立共識前就自己悶著頭幹(無頭蒼蠅), 讓旁人無從參與起, 給人態度很強硬的印象, 壞處有:
        • 自己想會有漏洞, 請人來就是要彌補自己的思想漏洞吧!
        • 其它人沒有參與感, 容易袖手旁觀 --> 我也關心公司, 但無從關心起, 資訊被封鎖了(跑業務或是談合作案的人有義務pass 資訊出來)
        • 相對的, 從你的眼睛裡看會覺得怎麼其它人都袖手旁觀, 增加你和其它人的對立
      • 公司營運的事情請找我商量
      • 充分授權:我認為太細節的事情不必管太多(for 我們的員工L先生)
    • 表達想要一起把這事業拼起來的決心(釋出善意)
    • L 先生離職前想表達的不滿(optional):
      • 無法"坦承相見", 許多資訊不透明
      • 命令的口氣讓他不舒服(他是個不喜歡受到命令的人, 有些事情本來就會做, 一聽反而不想做)
      • 管得很細, 沒有發揮空間
寫給H先生的:

  • 目的:
    • 表達我很重視我們的友誼
    • 表明兩個最大的癥結點
      • 他講話的語氣有時有點傷人(好像是說,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 理所當然, 不容質疑的口氣
      • 對於"自己去Google"的看法相左, 由其是在公司協同作業上, 你有義務要和別人解釋你的code, 或是用到的技巧


寫給整個co-founder group的:
  • 目的:
    • 我之前面臨到的困境:
      • 除了負責前端, 後端的問題常常要去看程式碼, 我有試著作一陣子, 也的確解掉一些問題, 但那真不符合我的天性, 也不會給我帶來什麼成就感
      • 對程式而言, 我比較喜歡有長時間去自由鑽研一個獨立問題, 而之前我老是在主軸產品開發工作、解任何現在碰到的稀奇古怪問題(不論是否是前台, 反正很急, 這是我最適應不良的工作)、控制專案進度這幾件工作上打轉,不論這是否是我的錯, 總之我做得不太開心, 所以出來的效果也不好。
      • 語氣轉折處:我當然可以堅持著繼續撐下去,看code直到我精通server side為止,但我發現... 我實在靜不下心, 因為我覺得還有更重要, 更適合我的事情等著我去做
    • 說明自己為何要轉職,相較於鑽研技術...
      • 我對於公司的溝通順暢(包含文件化)和文化建立比較有興趣
      • 我對把產品賣出去,去外面傾聽市場的聲音, 再把這些意見帶回來比較有興趣
      • 我對於讓一般使用者更了解我們的產品要怎麼用更有興趣
      • 我對於設計出讓使用者用起來直觀順手的介面比較有興趣
    • 四個co-founder都是工程師, 以上是我可以帶給公司比較不一樣的價值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害羞心理學文摘 - 1

本書結構:
  • 第一章:緒
  • 第二章:定義
  • 第三章:理論基礎、分類、相關概念
  • 第四章:害羞的人之認知模式
  • 第五章:害羞的測量方法(害羞量表)
  • 第六章:相關研究
  • 第七章:各種輔導策略
  • 第八章:對輔導人員之建議
  • 第九章:對害羞者之建議

Ch1.

  •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言行幾乎是與人互動的產物
  • 幾乎每個人都有害羞的經驗或使用過這個名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害羞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是世界性的問題。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害羞似乎有日漸普遍的現象。以Zimbardo 1977年對八個國家的大學生進行的研究來看,最害羞的國家是台灣(55%)和日本(57%)
  • 近年來由於高人口流動率以及婚姻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瓦解,使得社會的連結性降低,個體必須在傳統的群體和家庭之外建立新的友誼關係。
  • 害羞的人較不滿意他們的所有關係

Ch2.
  • 害羞是描述個體在社交環境中感到不安抑制的常用名詞
  • 很多人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或是情境下才認為自己害羞 --> 情境性的害羞
  • 但另外一群人的害羞則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 性情上的害羞,個體在他人面前所經驗到的不安和抑制,反映了一種持久的傾向
  • 害羞是一種人格因素,和遺傳以及父母嚴格的管教紀律有關
  • Zimbardo認為害羞人格和非害羞人格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自我評價"。具有害羞人格者認為自己害羞,因而對引起害羞之任一情境更為敏感。
  • 害羞者認為引起害羞的原因是他們自己,一種特性,自己的人格成分為害羞。
  • 相對地,對於非害羞者而言,他們相信是外在特定的人與情境引起他們的害羞,而那些情境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可能都會引起焦慮和舞台恐懼(stage fright)
  • 所以,害羞可以被視為是個人所苦惱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被視為是外在情境所引起的正常反應。對於那些自認害羞的人而言,害羞是一種穩定且持續的人格特質,而非短暫的情緒狀態。 --> 注意這兩種主觀認知上的對比

  • Zimbardo: 害羞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單一的定義可以精確地說明害羞的定義。因為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 害羞者在社會互動的典型反應:緊張的感覺、特定的生理症狀、敏銳的自我意識、害怕他人給予負面的評價、笨拙、抑制、沉默
  • 害羞是在人際情境中產生憂慮、恐懼、緊張不安的主觀經驗。Zimbardo & Radl 認為,害羞是一種使個體極端關心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心理態度,因而使個體對於遭受拒絕過於敏感,傾向於逃避人群和情境,以避免受到任何有關行為或外貌上的可能批評,並盡量採取低姿態以避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以此觀點,害羞被視為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的一種特殊形式。
  • 只有40 - 60% 的害羞者經歷到生理上的症狀
  • 害羞者認為自己害羞的證據來自四方面:行為上、認知上(在意社會評價 以及 負面自我評價)、情緒上、生理上  作者也最贊同這種分類方式
  • 害羞的型為層面最容易察覺,害怕或自我意識的情緒成份次之,認知成份最不易被他人查覺。
  • 作者下的定義,害羞是:
    • 一種人格特質
    • 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容易產生內在主觀的焦慮,傾向於逃避可能引起注意的情境
    • 社會互動抑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因而無法適當地與人交往
    • 常伴隨著消極的認知(認知)、負面的情緒(情緒)、笨拙的外顯行為(行為)、不舒服的生理現象(生理)
                         --> 記住這四個面向(害羞證狀的分類)

害羞心理學文摘 - 前言


在我當兵前買的書... 時至今日已經3年了
我還記得那是一次拜訪住內湖朋友的場合
大概是要交代當兵期間關於創業的構想(easy blog)
他最後送我到捷運市府站對面(基隆路)
還不算太晚  回新竹一定搭得到車
當天我害羞的自我意識很強  在人群裡很不自在
但或許就是越不自在  我越逼自己要往人多的地方走
索性就去逛了信義誠品  偶然間看到這本書
隨意翻閱  "哎呀, 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很少看到探討這種議題的書  而且滿短小輕薄的
就買了

期間翻過個幾次... 沒有耐著性子看完
這種在人群中的不自在至今仍困擾著我
我發覺到  現在的我有兩大不滿
一個是人群中的不自在
另一個是無法有效利用時間
面對這兩個問題  我都買了相當多的書籍
代表我有想解決的欲望吧!

來台北一年多  發現自己似乎不像是當初想的那樣
假如沒有其它人的干擾  一定可以過著很單純  但充實的生活
我可以每天挪兩個小時來讀喜歡的主題那樣
書新買了不少  居住環境上  也因為添購了很多"裝備"而舒服了不少
我有躺椅  層架  電暖器  美術燈  地毯  甚至今天買了空氣濾淨器
然而  當初對於自己生活的信心滿滿  似乎蕩然無存
每天回到家就是  看電視  發呆
或許是真的夠久了  環境熟悉了(沒什麼好逛了)  揮霍也膩了
剛搬來的心情  最近在我心中回溯了起來
我不曉得還能在這裡住多久  反正  就把握時間吧
失去專注力  既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我想重建它  也不會是輕鬆的事
但  我必須重建它  否則我腦子中總會覺得卡了一件事
我的人生無法前進  不論是要走哪一條路
沒有達到人生的最低標是很令人沮喪的

我看書一定要筆記  用自己的話把看到的內容記下一遍
才覺得有讀到東西  我想用紙記日後會找不到
且增加雜物  不如記在這裡吧
先大概瀏覽過一遍  用筆畫線
再整理程電子檔

保齡球心得

今天又去打了八局保齡球  星期天起個大早  還蠻舒暢的
在既有的架構下加了一些新東西(有些遺忘的感覺跑回來了)  我敘述如下:

1. 準備時單手持球, 左手儘稍微扶住(約莫九十度的地方), 不要同時捧住球下方

2. 手指大拇指進去八成, 中指和無名指進去一個指節, 以該兩指出球時可以勾球(製造上旋)為準

3. 走步時, 身體在跨出第二步時就往前傾, 大概像游泳跳水動作那樣, 因為身體前傾, 所以手自然是向後擺的

4. 上半身壓低後, 此時手已經差不多拉得比上半身還高(垂直高度), 最後一步至關重要, 要踩穩且重心已然放低後右手才出去(左腳要靠腳跟穩住助走道的滑), 這樣出球方向才有個底

5. 最後一步的秘訣是, 重心放低, 右腳迅速拉至身體左半部(在左腳後方, 交叉, 記住大腿上半部內側要充分有交錯的觸感才行), 右腳可以拉得誇張一點沒關係(甚至延伸到左邊球道), 此時腳底板是橫放於走道上, 注意此時左腳得承受很大的重量, 要有心理準備(此時整個身體可以說是橫開在走道前面, 由右向左分佈依序是: 右手 上半身  左腳  右腳, 有點像平行四邊形的意向)

6. 右手出球時不妨做一個自然的順勢延伸, 以加強球的運行軌道慣性

7. 解球時, 重心一樣要低, 但可以不必向上向前延伸那麼多, 只要先量好瞄準點(落球點), 然後反推自己的站位, 最後就按照這樣順順丟出去即可(右手動作約為第一球的3/4而已), 有時向上延伸反而造成球的不穩定性, 造成漏解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就...


甘心當一個獨行俠  不好嗎?
讓別人從你的作品中了解你
不要想太多  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大
不要沒話題硬想話題  讓別人看到你的真性情

對了  若我以後有小孩  我一定要培養他的自信心
不要  像我一樣

還有啊  為什麼別人能夠這樣隨心所欲的對我發表評論?
我一定要笑笑接受嗎  憑什麼

責任


說來也奇怪  我是個責任釐清機制很怪的人
以前前女友就說過  我總是會不如我的意  就會一付好像是別人的錯那種感覺
雖然  我可能覺得自己沒那個意思  但  大概我淺意識就是會那樣覺得吧
不經意表現出來

另外  人多的時候  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要表現得開放一點  大方一點
擺臭臉其實我有罪惡感  可是其實根本就不認識所有人啊  大家也都沒講話啊
為什麼只有我有責任呢?  這就是一股沒來由的內疚和緊張
所以人多的地方  我不喜歡去  完全的不自在
不曉得在我有生之年  能不能消除這種感覺
就安然的在人群裡面當一滴水珠吧  別想多做什麼!

人群


今天去參加了一個新網站的發表會
自己還是  一如往常的害羞  整個會場  只有一個我認識的人
而且他今天也很忙  沒空招呼我
我不曉得這是不是正常(我有時在想, 或許正常人本來都會找朋友一起去吧)
我在無法融入一群人  又要和那群人待在同一個空間裡的時候是很不自在的
我很認真聽完主持人講的內容  很充實  但我聽完就回家了
自由交流時間  我實在擠不出那個能量去和別人哈啦
大部分人我都完全不認識  有點不曉得從何開始
就算是我真的有些問題  "今天這種情境或許不是適合的時機吧"我暗付
不曉得  今天整天過得就是悶悶的  雖然我也有過到完全陌生的地方
然後直接聊開的記錄  但那不是我的本性  我知道那得看很多因素
且大部分的時候  我並沒有那麼大興致  感覺上我的天性是偏向沉默
講話是刻意... 這有沒有不好  好像  很多上班族都是這樣
但  隱約覺得  要做事業的人  如果不能主動擴展關係  好像會碰到問題
這或許是  我一直逼自己  而不願意好好承認自己沒有那種本質的原因吧!
我對人生的基本假設還是  只要怒力  就會改變些什麼
呼  好累啊  能不能  順著自己的本性而活呢?
有什麼我需要改變  有什麼本性我可以保留下來直到成功?
說實話  我是迷惘的  我能夠很沉默  但是很成功嗎?
我不曉得  不過似乎還有一線希望  因為很多成功的人
似乎(在公眾場合)是害羞的
今天好幾位  都是這樣的

我的聲音低沉  傳不遠  每次對多人講話都很費力

今天上了一整天課  又面臨那種  想講些什麼  但又講不出來的窘境
或是說  我根本不太適合一個人對著大眾講話吧
對於自己這一點一直很不滿意
回家看了"命運好好玩"  當生命走到盡頭
若又能重來時  我真的會更加珍惜嗎?
如果讓我走一遭還能回來
我是否會變得很大方?
大方真的好嗎?  還是我渴求的不是那個  只是我還沒想清楚?
幹!  沒有答案

關於宗教的佳句

在回顧以前的名片檔(織夢)時看到的 寫得好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像信 宇宙的創造者寫了一本書 我們面對的不幸是 有太多這樣的書在人手中 而每一本書裡都聲稱自己是對的 每本書的內容都要求讀者採納各種信念與實踐 這當中有少部分是良性的 但大部分都不是 不過 所有這些主張 都有一個邪惡的基本論點 那就是"尊重"其他信仰或非信徒的觀點 是神不允許的態度 Sam Harris -- 造物主啊造物主 有多少罪行假汝 之名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