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自我進修與拖延症方面:
1. 我真的需要好好的去設想自己「未來自己的具體面貌(擅長的技能、從事的工作、帶來的價值)」,從十二月開始的進修生活,發現目標越明確就越會產生行動,發現過去的不成功,有相當比例來自於我對未來的自己還是三心二意。
2. 我對於時間的利用上還是過度樂觀,從 1/13 ~ 1/22 共計 10 天的時間分配來看,真正有完整做完的只有三件事,分別是:
A. 寫信給爸告知離職(共計年前花了 8 小時,年假中花了 6 小時 43 分,原本預計要花 4 小時,足足有 10 小時 43 分的落差)
B. 英文文法摘要(實際花了 7 小時 20 分鐘,當初預估時間為 3 小時)
C. 有錢人想得和你不一樣(花了 4 小時 15 分鐘,外插事件無預估時間)
扣除 C. 是臨時起意的事情,意味著真正按照計畫完成的事只有兩項。當然,比較重要的學門像是 Linux、產品經理課程我也如原訂計畫分配了足夠的時數,但卻發現離完整地完成相距甚遠,代表我對於修習這兩門知識所需的時間太過於樂觀。
其中 A. 會造成這麼大差異的「表層原因」應該是預估時長時,對信件的邏輯脈絡並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規劃,只有大概要寫哪幾個段落而已,所以實際上寫起來會反覆修修改改,再往上推一層應該是信件中很多議題我也是邊寫邊想,包含了:
- 辭職的原因到底怎麼去說比較有一個通順的脈絡
- 閉關的理由因為涵蓋了對過往自我的批判 ,到底要講到多深呢?曾經有試過一個版本是講比較詳細的,從國小一路講到出社會,但後來因為內容篇幅過多整個跑題,所以把那段整個刪掉,改用比較概略的敘述方式(但還是有講到拖延症的大概以及如何克服的訣竅),精簡版仍有大概一千出頭的文字量,主軸放在如何能確實控制自己每天的時間花在有意義的進修上(克服拖延症:沒有深度思考的習慣導致沒有明確的目標和進步策略 與 過度追求完美)、釐清出未來自己發展的三大主軸、和自己身體對話(相對較為好寫)
- 到底要不要講一些檢討的事情:由於過去十年與前一份工作還沒有完全檢討完畢,在做了略微的嘗試後發現寫起來又會展開一堆東西,所以這部分就沒有講。
其實已經是有寫過大綱了,但比較花費時間的前兩名,第一名是:閉關的理由,第二名是:離職的原因,閉關的理由粗估前前後後可能花了五六個小時,離職的原因大概花了四個小時,其它部分加最後潤稿大概是三四個小時,由此時間發現我對於閉關的理由其實是相對不清楚的(才需要花這麼久時間),而我對於離職的原因因為在職時想得比較多,所以藉由查閱心智圖和記事本我可以較快的掌握內容,這次比較原創性的是採用多層次論述,先讓具體而客觀的原因上場,越後面出場的比較涉及主觀和價值論述,且是前面原因的根本原因,因為有邏輯上的規則性,這是我目前嘗試過後最好的論述方式。
從最終版本總結起來,閉關的原因有三:
- 磨利自己的工具(專業)
- 培養起看懂風口在哪的能力
- 檢討過去自己的打法(以球員來比喻)
事後發現從邏輯上應該是:先看懂風口在哪,才來決定自己要磨利哪些工具 以及 檢討自己過去的打法,接著我直接就跳到了過去一個月我達成的成就分享,這邊其實是因為沒辦法找到一個脈絡能夠很好的銜接閉關的原因 --> 實際執行的成果,所以有點小跳躍的去講,有的小成就是有切合閉關的大目標,有的則無,例如:「能確實做到控管時間和金錢花費,克服拖延症」,這點就扣著「檢討過去自己的打法」這點,且不只是檢討(上班時就有意識到可能這是癥結點),我還利用這個月以行動來證明我能夠改正這個問題; 然而花更多時間和身體對話則是有點意外的收穫,不在我當初設定的目標之中,但因為腰傷導致我不得不花多一點的時間去檢視它,雖然它多多少少和「磨利自己的工具(身體也是一種資產)」和「檢討過去自己的打法」沾得到邊。
而 B. 寫英文文法摘要當初之所以會估那麼少時間是因為之前那本文法書已經讀完過,這次只是再回去複習並將其再濃縮寫成筆記,但一回去看發現很多內容根本沒有已經讀過的印象,外加抱著一定要弄懂並加深記憶的心態,所以很多內容不只讀書上的內容,也會搜尋網路上的相關內容來觸類旁通一下,最後則是筆記本身較為耗時。相較於 B. 的部分,C. 的部分因為全程都是放在書上,沒有筆記(但有畫線 & 把一些最重點寫在便條紙上),所以時間可以縮到四小時,可做為速讀一本書的時間預估。
綜合上述,其實最花時間的是「深度思考 + 單純紀錄結論 or 透過文字表達給別人聽」,這類型的工作只能藉由平常大量的零碎時間來累積一個個預先思考好的雛形,以便真要用到時可以快速反應,因為難度最高且時間花費上最難估計,常常會成為引發拖延的原因,要克服目前只有想到「先想出一個框架,能把整個工作切成漸進式增強的小塊,然後每天做一點」這樣的方式。其次則是「深度消化知識」,就是那些我們已經讀過的東西,但要旁徵博引以求完全內化成可應用的知識,可以透過筆記 + 心智圖來達成,最不費時的是「快速瀏覽」,這個是為了日後的深度瀏覽打基礎,只要概略了解內容的梗概即可。
3. 比較理想的每天進修時間之前設定是 7.58 小時(總時長 72 小時),但實際上前六大進修項目(寫信 to 爸、英文文法、有錢人、Linux、產品思維、TutorABC)加起來總時數才 40.2 小時,遠遠低於設定總時數,經由此檢討,進修項目(平均,可能略高略低)最好的時間配置是:
「深度思考」或「深度消化」的挑兩個為主(各 2.5 小時,兩者差別是前者是產出自己的思考結果,後者是消化某一門知識,有時可以一單位的「深度思考」配一單位的「深度消化」,有時可以兩單位的「深度消化」)、一個快速瀏覽作為改變口味/ 放鬆的(1.5 小時)為輔,現階段比較有可能達到的目標為 6.5 小時 / 天,根據之前經驗,一天大概三門主題在切換就差不多了。
記住,所有需要深度思考的都不會是很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以我現在的估算習慣,起碼總時數要乘以 3 才能實際完成(例如本來預期一天內要完成,實際上會拖到三天才完成),深度消化可能略準一點,總時數乘以 2,快速瀏覽的預估會比較準一些,不需要調整。
而任務分類如下:
1. 深度思考:過去工作上或做人處事上的復盤、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明確目標)、職涯發展思考、找適合職缺、撰寫履歷 --> 大概需要 2 ~ 2.5 小時的完整時間才能有所進展
2. 深度消化:Linux、計算機網路、Vue.js、Laravel、產品經理課程、英文(含 TutorABC 和 文法)、麥肯錫問題分析技巧、哈佛教你做決策 --> 大概需要 2 ~ 2.5 小時的一塊完整時間才能有所進展
3. 快速瀏覽:與成功有約之筆記、溝通術、職場會傷人 --> 1.5 小時的時間
往後可以根據這個去排每週時間應用
Note:TutorABC 一次上課加上課前預習的時間為 50 + 50 = 100 分鐘 = 1 小時 40 分,若當天有要讀英文文法,則可合併計算為「深度消化」之項目,意味著還有 50 分鐘可以讀文法,若沒有要讀文法,則可算是快速瀏覽的項目,恰好差不多為 1.5 小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