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幸福人生的秘訣

近來這一份工作,做了很多思考、提問和範疇管理

讓我發覺,原來自己的思考有滿明顯的問題

一些相似的原則也可以用在人生上,列舉如下:

1. 最小力氣原則:要達成某件事,有時候我想得太複雜,總想從原理面去解決,而這個原理面要不就是涉及改變人的想法(所以要解釋完自己的整套想法, 並說明其合理性, 而出於人的自主性, 就算有道理他也未必會聽, 反而會覺得你自以為是),要不就是把太多事情摻雜進來談,小到講一句話,大到做一份需求,我的解法都會因為上述思路,而在別人看來顯得很「迂迴」,其實事情就針對我想要做的部分去談就好,專注於把客觀上認定的事情做完,我就是一直糾結於基本面,有些事情才會有一直做不完的感覺。

因為如此,所以我必須改變自己的思考慣性,將目前離做完還差什麼客觀的列出來,盡可能不受情緒的影響。


2. 思考是一門躲不掉的活:我發現原來過去幾年會沒有成就,主因其實是在於自己沒有做好「思考」這份工作,思考總是太懶惰、總是期待別人給答案,導致現在很多別人看起來不費力的解決問題,我必須要問半天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會思考的人,早就觀察出一些基本原則,說不定自己就想出來了。我覺得工作中這種思考尤為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很忙,很少有人可以去替你想一些跟自己工作無相關的事,所以自己必須要先想好要完成工作是否真的需要去問人?要問什麼問題?

不只是眼下的工作,長期的生涯規劃也是如此,我發現自己在面對過往很多重要決定時,基於情緒的成分很多,也沒有去想想自己在現在這個不利處境下,能夠怎麼樣逐步擺脫劣勢、要積累什麼樣的價值,每個人的價值絕對都是經過深刻的思考過後產生的,不論是要發展怎樣的專業、怎麼樣逐步實踐,或是要培養怎樣的人際關係,這件事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很多會問出蠢問題的人,也是因為沒有經過足夠深的思考,所以問的問題顯得很表面,對他自己的幫助也很有限。

我也是現在才真的理解,為什麼有人面對蠢問題會顯得「生氣」,因為那個問題表示你沒有「先做你份內的功課」,先利用手邊的工具,或是先做好第一層的思考,這樣是有點不負責任的行為。

思考像一種肌肉,剛開始大家可能都差不多,但練久了,那個差距就不是一兩天可以追得上了,我以前一直以為書中所說的理解了,就是一種思考,但現在發現理解只是第一步,唯有真的自己去利用書中的知識試圖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過程中的反反覆覆調整,那才真的是自己的東西。


3. 人難以改變,所以我們需要互動: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個體,並不是 NPC,而我以前總是習慣將過於簡化的模型套用在別人身上,很簡單就將他人貼了標籤(往往是負面的),很粗暴的認為「他這裏的想法很不合理, 我的比較對」,這樣等於是直接放棄了互動的可能; 而現在我更願意把別人想成是打球的對手,需要多去觀察他的球路,從中總結出他的一些慣性,再利用這層認知設法讓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影響他人」、「促成事情」的目的。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以前修編劇課,老師講過的一句話:「習慣動腦的人, 人生是一齣喜劇, 習慣感情用事的人, 人生則是一場悲劇。」

This world is a comedy to those that think; a tragedy for those that feel.


9/3 補:這禮拜前輩有提點我一句話,就是「弄清楚你的角色(Role & Responsibility, R & R)」,可能對我而言,角色尤其是容易錯亂的概念,它對我而言沒有很硬性的束縛,所以,以前的我把自己定位成創業者,但又不清楚一個創業者該做的事、該具備的心態和技能,很多時候只是在耍脾氣(利用權限)而已,並沒有站在創業者的立場去做對於現下局面有幫助的事情; 又,很多時候我又貪圖當一個員工才能享有的低標準或懶惰,例如:做事沒有規劃、作息紊亂、缺乏宏觀思考、沒有目標的攝取知識。

現在的我覺得要融入社會,很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可以參與的組織,然後替它創造價值,而要創造價值就包含你必須先「了解你在玩的遊戲的規則(局)」以及「你在裡面扮演的角色」,這兩個概念是進入任何公司都要弄清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