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你認得你自己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AoClkHLbw

妹妹傳來一段影片

是演員樊光耀(老師)的 TED Talk
裡面只講了一個鏡子的寓言故事
以「你多久沒有好好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了?」開頭
我不曉得這個故事有沒有標準意義,或是有點像墨漬測驗那樣的東西
你說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底下留言也沒有廣受認同的解答
索性就憑感覺去感覺吧!

以我個人的人生閱歷來說
我覺得他在暗喻人生的四個階段
一開始我們的世界很單純,而當時的我們也很純粹
我們愛照鏡子,欣賞這上天的傑作,仔細呵護鏡子中的自己
就像蔣勳說的「年少時往往是跟自己談戀愛」(好像是孤獨六講裡)

接著稍微長大了,因為開始進入社會,腦中開始有了一些世俗的標準
和標準相比之下,這時我們看鏡子裡的自己,就會發現沒有以前那麼美好了
於是我們開始追求一些物質的東西(這邊花大錢請工匠可能是暗喻化妝、整形、買名牌)
認為透過這些物質讓自己能看起來更美好
「把鏡子修小以便自己比例大一點」
--> 指的是這個階段的人只看得到自己,任何所作所為想得都是「我我我」
「不斷的修整鏡子」
--> 指的也差不多,就是不斷的形塑「想要看到的自己」

後來他遇到小男孩,在照鏡子的他身上看到以前自己的影子
然而小男孩一點也不了解這面鏡子的價值,「碰」一下就打碎了
我想這邊暗喻的或許是當我們有了下一代
教養他們的過程中,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摧毀我們原先自認為完美的形象
逼迫著我們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不再過度關注自己(不再照鏡子)
而是把目光轉向外,透過別人的眼神、話語、對待當中去重新形塑自己
就這麼時光匆匆數十年

最後他為了躲避「鏡子(怕照出來的自己不好看)」所以離群索居到森林裡
結果他從河水倒映出的自己赫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年少時候的那種純粹的美好,所以笑了
我想他最後頓悟到其實重點不是「鏡子好所以照出來好看」
而是自己是否安適自在,只要自在,那麼任何能反射的物體都是最棒的鏡子

這個故事中的「鏡子」應該指的就是「期待中自己的樣子」
故事主人翁奮鬥了一輩子終於達到期待中自己的樣子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中間會受到社會眼光的挑戰)
最後見山又是山(又能在社會框架中找回自我 --> 這也是我現在在努力的)
如果夠努力的話,我們的生命軌跡應該會是像這樣

其他想法:

1. 自己不存在於鏡子裡,自己其實存在於,在生活中對自己的忠實 --> 「你能不能直視自己三分鐘?」

2. 我們勢必會有必須和年少那個完美自己分離的時候,像我現在就處於這個階段。

3. 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交換價值凌駕一切,幾乎每個人都只是被社會貼上一些功能性標籤看待,很多時候人的獨特性被破消失了,每個人都會在差不多的年紀被社會詢問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問題「你對社會有什麼用?」,越有用的往往就會收入越高,過上越好的生活,反之則在基層掙扎,個人那些沒有效益的獨特性就失去了解的價值。這也呼應了一開始樊老師引述村上村樹的話:「每個人都很想要說話,可是他們想要說的話往往都沒什麼內容,我也是其中之一」,每個人都有話要說,但因為追求利益極大化,所以這些 99.99% 沒有實質效益的話語都被強迫消音了(小卒沒有發言權),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能會被當成藝術作品的材料吧!

4. 歷經社會的洗禮,如果夠堅強和幸運的話,我們還是能找回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只是這時我們又多了一層對於社會運作邏輯的理解,能夠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