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門徒

 



情感和精神的空虛無法避免,它與生俱來
它伴隨著每個人,也折磨著每個人
每個人都有千百個理由放棄抵抗,任憑空虛佔據靈魂
影片開頭和結尾都點出一個問題,吸毒和空虛哪個更恐怖?
到底是人類空虛了,毒品才出現; 還是毒品出現了,所以人類才空虛?
人為什麼會吸毒?不外乎就是想忘卻煩惱、逃避現實
那些吸毒的人,即使沒有毒品,生活也不見得會過得多好
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內心空虛、逃避現實的那類人
毒品只是加速了他們的頹廢和消亡
比毒品更恐怖的,是深不見底的空虛
(以上為影評本身的結尾語,我和毒品沾不上邊,只是對於獨白裡提到的「空虛」也深有所感)

家人、親人之間的羈絆固然是煩惱的來源
以前的我認為,只要逃離了這樣的羈絆,就能夠放開手腳好好的拼搏,打造人人稱羨的生活
獲取成就,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已經體驗過幾乎完全沒有羈絆的生活(例如待業期間)
但我發現,原來斬斷了和外界的聯繫,一個人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
那種無止境的空洞感,是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意義的
即使有自主的時間,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腦子會變得怪怪的,非常安靜,但事情反而想不清楚了
也會失去靜下來好好專注於一件事的動力(有很多時間反而會喪失動力,最後拿別的事來拖延)
也會覺得自己開始對於與外界互動失去信心,對完成一件事的動力被削弱

現在我安坐在新竹家中的書桌前,打著這篇文章
即使家人都睡了,沒有人和我說話,光是意識到他們在旁邊
就足以使我肩頭的緊繃感降低不少,也開始能夠專注於寫作和思考


以下摘自 BBC 英倫網

獨處是獨自一人但不感到孤獨;那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跟安塞爾在威爾士荒山野嶺中經歷的一樣。

孤獨卻完全是另一碼事;孤獨的人感覺自己與世隔絶,被孤立,渴望社交接觸。

研究結果表明,孤獨的人即使有社交機會,其孤獨感還是會扭曲他們對周圍事物的看法。諷刺的是,這種狀態加深了他們對社交接觸的渴望,而且會削弱他們與其他人正常交流溝通的能力。

覺得自己被孤立的人有較強的社交危險意識,比如唯恐說錯話。他們通常更敏感,更小心翼翼,更容易掉進一種叫做「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陷阱,對他人的行動或言語的容易做出偏向於佐證他們對自身狀態和社交能力負面評估的理解。孤獨的人對他人的期望值低,對自己的看法又不公平,結果招致別人對他們不友善。

孤獨的人難免還會陷入另一種處境,即對自己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掌控能力被削弱。這個技能對於遵循社會規範至關重要,主要體現為根據他人對你的期望值持續不斷地分析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個過程通常是自動的,人的自我掌控能力會在自己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因此,隔離、孤立就可能成為一種自證預言,即「孤獨循環」(loneliness loop)。它會導致自卑、好戰、悲觀、精神緊張和社交焦慮等多種負面情緒交織混合,最終驅使陷入孤獨循環的人進一步疏離他人。

最糟糕的情況下,孤獨使人憂鬱,而憂鬱的最常見症狀是社會退縮,即孤僻、不合群。

腦子變小了

2019年,德國科學家發現,在南極考察站生活了14個月的9名探險隊員,任務結束時大腦尺寸跟去南極前相比縮小了。對比前後兩次掃描圖像,他們發現這些考察隊員大腦海馬體上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在14個月期間平均縮小了大約7%;齒狀回呈C狀,主要負責形成新的記憶。

除了腦體積縮小,這些考察隊員在兩次智力測驗中成績也不如之前,一項測空間距離感,即一個物件在一個空間內的相對位置;另一項測選擇性注意力,大致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對一個物件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科學家們猜測,這種變化也許可以歸咎於長時間的處於與世隔絶狀態,以及整個冬季囿居在鐵盒子裏那種日常作息的一成不變。這項研究不包括考察隊員去南極前後和在南極期間的社交能力是否有變化。不過,其它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南極越冬的人,即便去之前經過嚴格的適應能力評估檢測,到南極後冬季過了一半的時候,社交功能障礙問題會明顯增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