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備份] 2020 的回顧 / 2021 的展望

身為年頭生日的人,比較吃香的是新年計畫和新一歲的計畫可以同時做吧(笑)!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跳出舒適圈,經歷了很多的「第一次」:

1. 第一次閉關了數個月,認真的讀了幾本書(刻意練習、與成功有約、塔木德、原則、Udemy 上的 Linux 課程),後來發現進修這件事還是搭配著工作比較好,因為工作本身是一種強制性的節律,作息比較不容易歪掉,也因為有工作的事情作為另一種刺激,大腦活性反而比較強,實踐和進修可互為調節。

2. 第一次寫履歷和自傳,讓我用盤點自身價值的角度回顧了過去十年的幾個重點階段,發現當時很多想法上的盲點,稍稍的給當下的自己帶來一些啟發; 過程中也一邊思考未來要以什麼身份走跳於職場,最終以經驗、個人特質和未來發展為軸,標定了未來的職涯目標,決定以「產品經理」為目標長線佈局自己的能力。

3. 第一次參與真正的面試(最後面了六七間),讓我稍稍了解到把自己的技能拿到市場上喊價的感覺。

4. 第一次和獵人頭打交道,這個產業本質在「賣人」,看運氣,小部分的獵頭會對 candidate 做一定的訪談與了解,還會跟你溝通對方的期待、面試的要領,大多的人只是賭賭運氣,把你的履歷轉一下格式就交給業主,失敗率自然很高。有聽到一種說法,大多數需要中階獵頭的職位很可能不是什麼好缺,又,現在博弈盛行,所以很多獵人頭的客戶也都包含博弈業,的確這個領域的工作找上門的機率不低。

5. 試圖幫助一個替代役時期的朋友,透過接濟他、給予他一些通識教育以及建議方針,希望能把他拉出貧窮的循環,可惜後來失敗了,前後的歷程大概橫跨八個月,有時候投入時間多些,有時少些,讓我了解到原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果,自小養成的認知框架才是因,「命運」要自己能夠感悟,外加非常非常努力才有機會突破,對於連基本教育都沒有受完、從小缺乏父母教養的朋友來說,這件事遠比我一開始想得要困難許多,所幸他們家一直以來都有社工會探視、給予食物,租屋也有政府津貼,基本的溫飽並不成問題。

6. 開始跑UE,讓我見識了這行的生態、不同財富等級的人的生活,也獲得了一些找路的技能,多瞭解了一些美食餐廳。

7. 開始將學習投資理財當成常態性的事情,也養成了觀看一些理財 Youtuber 頻道的習慣,也第一次入場美股(印象最深刻的是 Ray Dalio 的「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行的?」)。

8. 讀完一本英文文法書,第一次對於英文文法有個全局的俯視圖,搭配上密集的 TutorABC,比較客觀的掌握了自己英語方面的弱項(語言的東西真的要每天的投入, 時間不用長沒關係)。

————————————————————————————————————

過去一年下來最主要的改變當屬「開始學習不要那麼自我」,這個「自我」包含了很多詮釋角度:

以前凡事都只從自己的眼睛看出去,且看的尺度小得像針尖,很容易就失去對整體的理解,也失去彈性,容易和人針鋒相對,對想達成的目標無益有害,經歷了這麼些事,我才理解到可以試著觀察其它人的行為,去推敲他們看事情的角度,這件事是很有幫助且有趣的; 身在一間公司,可以從老闆的角度、公司整體利益的角度去看,看到的角度越多,越能夠貼近全局,戴上全局的眼鏡再來反推自己身處的位置可以如何行動,做出的決策絕對會比單一視角完備很多。

以前的我常常會有「這件事這麼明顯,怎麼大家都看不到?」的納悶,現在的我會換個角度想「其實大家都看到了,但事情還是這樣進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人會直接給我答案,所以要反覆去觀察、測試,或是去問問信得過的人的看法、搜尋看看前人有沒有遇過相同的問題,以前思考的終點是現在的起點。

另一方面,要成就一件事的格局比我想像要大得多,以前我都停留在自己怎麼想,甚至只是怎麼「感覺」的層次,對於客觀的事實投入的研究太少,自然也就提不出什麼吸引人的洞見,以前的我以為這是缺乏口才或領袖氣質,但經過一些事才知道每個人都不笨,你的論述沒有提出合理的價值,單憑氣勢可能唬得了一時,浪潮退去就看出誰沒穿褲子,過去面對如農業行銷、開店平台、IP 授權、影片創作,這些確實都是商機,時間點也對,但論產業觀察、市場策略、數據分析,乃至於有策略的業務拓展,我下的功夫是不夠的。

前公司的主管在我提離職前最常提醒我的是:「zouber 你要學會跟人『對打』,要學會看對方的回球,就像你打桌球不會是只有自己」,同一間公司,有位前輩會議中的一句話,至今仍然記得:「他講的你聽不懂,如果他是一般同事,可以直接請他再說明一次,如果他碰巧是你老闆,又不喜歡別人一直問,你當然就要改變做法!」。誠然,以前的我總是只顧著講自己認同的話,而不太去觀察別人的反應,更不用說根據不同的反應去變招; 問問題時只有一種策略,一種角度,而不會見招拆招; 聽別人講話時,像個糾正機一樣去檢查對方話中的每一個邏輯細節,卻忽略整句話的意思、話背後的意思,經常因為一個不重要的點就把整個話題帶偏了方向(抱歉); 以及有聽沒有到,聽完又再問對方前面已經講過的事情,只因為對方說明的形式不是我所預期的。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很多事情做得不順的原因,答案往往已經在眼前,但我太過度糾結於文字,而忽略了理解整個形勢與話中之話。

綜合上述,我領悟到「把自己縮小,才能專注在想做的事和這世上發生的事」,我同時也對於以前的自己不懂得放慢腳步,去體察對話者背後的情緒與需要感到自慚形穢。

新年計畫 - 1

除了心態上的調整,以前買了一些「得到 APP」上關於「識局、破局」的課程,以及前陣子去書店買了多本關於聆聽、溝通的書,這些都是如何去加強對外界的理解和互動的技能,我將會消化書中內容,爾後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去嘗試,看看有沒有幫助。

新年計劃 - 2

另一個進了前公司時深刻意識到自己缺乏的,是聽對方說話時,腦中快速勾勒一個架構的能力,往往要到對話結束,它的重點才會慢慢浮現在腦海,這會限制形成短期乃至於長期記憶的效率,以及能否基於目前的已知問出精準的問題,來解決眼前交辦任務,很多時候我會問一堆當下不需要知道的細節,以至於解問題的方向走岔掉,花了比預期還要久的時間。我目前是用錄音 —> 重聽 —> 反覆思考的方式來試圖克服上述問題,而在新的一年,我將會至少攝取三本關於學習、思考的書,前陣子有預購志祺七七的「架構性思考」線上課程,來看看這件事能否有改良的法子。資訊表達方面,張忘形的「忘形流簡報思考術」也是一本很棒的書,我一樣會試著消化看看。

————————————————————————————————————

感謝去年在求職時來自多位好友的善意,不論是推薦工作或關心,我銘記在心; 過去的一年,時常想起過去一段段的拼搏,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卻和很多朋友建立了難忘的共同回憶,時不時的聚餐或其它活動邀約都讓我感受到用成就交換不到的開心,這也讓我領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建立有意義連結的數量,而「意義」未必是以成功與否來衡量,新的一年,新的計畫啟航,我還是我,卻又有些許不同,我會不定期書寫自己的學習心得,請各位朋友繼續指教~ 


原文發表於個人 F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