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幸福人生的秘訣

近來這一份工作,做了很多思考、提問和範疇管理

讓我發覺,原來自己的思考有滿明顯的問題

一些相似的原則也可以用在人生上,列舉如下:

1. 最小力氣原則:要達成某件事,有時候我想得太複雜,總想從原理面去解決,而這個原理面要不就是涉及改變人的想法(所以要解釋完自己的整套想法, 並說明其合理性, 而出於人的自主性, 就算有道理他也未必會聽, 反而會覺得你自以為是),要不就是把太多事情摻雜進來談,小到講一句話,大到做一份需求,我的解法都會因為上述思路,而在別人看來顯得很「迂迴」,其實事情就針對我想要做的部分去談就好,專注於把客觀上認定的事情做完,我就是一直糾結於基本面,有些事情才會有一直做不完的感覺。

因為如此,所以我必須改變自己的思考慣性,將目前離做完還差什麼客觀的列出來,盡可能不受情緒的影響。


2. 思考是一門躲不掉的活:我發現原來過去幾年會沒有成就,主因其實是在於自己沒有做好「思考」這份工作,思考總是太懶惰、總是期待別人給答案,導致現在很多別人看起來不費力的解決問題,我必須要問半天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會思考的人,早就觀察出一些基本原則,說不定自己就想出來了。我覺得工作中這種思考尤為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很忙,很少有人可以去替你想一些跟自己工作無相關的事,所以自己必須要先想好要完成工作是否真的需要去問人?要問什麼問題?

不只是眼下的工作,長期的生涯規劃也是如此,我發現自己在面對過往很多重要決定時,基於情緒的成分很多,也沒有去想想自己在現在這個不利處境下,能夠怎麼樣逐步擺脫劣勢、要積累什麼樣的價值,每個人的價值絕對都是經過深刻的思考過後產生的,不論是要發展怎樣的專業、怎麼樣逐步實踐,或是要培養怎樣的人際關係,這件事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很多會問出蠢問題的人,也是因為沒有經過足夠深的思考,所以問的問題顯得很表面,對他自己的幫助也很有限。

我也是現在才真的理解,為什麼有人面對蠢問題會顯得「生氣」,因為那個問題表示你沒有「先做你份內的功課」,先利用手邊的工具,或是先做好第一層的思考,這樣是有點不負責任的行為。

思考像一種肌肉,剛開始大家可能都差不多,但練久了,那個差距就不是一兩天可以追得上了,我以前一直以為書中所說的理解了,就是一種思考,但現在發現理解只是第一步,唯有真的自己去利用書中的知識試圖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過程中的反反覆覆調整,那才真的是自己的東西。


3. 人難以改變,所以我們需要互動: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個體,並不是 NPC,而我以前總是習慣將過於簡化的模型套用在別人身上,很簡單就將他人貼了標籤(往往是負面的),很粗暴的認為「他這裏的想法很不合理, 我的比較對」,這樣等於是直接放棄了互動的可能; 而現在我更願意把別人想成是打球的對手,需要多去觀察他的球路,從中總結出他的一些慣性,再利用這層認知設法讓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影響他人」、「促成事情」的目的。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以前修編劇課,老師講過的一句話:「習慣動腦的人, 人生是一齣喜劇, 習慣感情用事的人, 人生則是一場悲劇。」

This world is a comedy to those that think; a tragedy for those that feel.


9/3 補:這禮拜前輩有提點我一句話,就是「弄清楚你的角色(Role & Responsibility, R & R)」,可能對我而言,角色尤其是容易錯亂的概念,它對我而言沒有很硬性的束縛,所以,以前的我把自己定位成創業者,但又不清楚一個創業者該做的事、該具備的心態和技能,很多時候只是在耍脾氣(利用權限)而已,並沒有站在創業者的立場去做對於現下局面有幫助的事情; 又,很多時候我又貪圖當一個員工才能享有的低標準或懶惰,例如:做事沒有規劃、作息紊亂、缺乏宏觀思考、沒有目標的攝取知識。

現在的我覺得要融入社會,很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可以參與的組織,然後替它創造價值,而要創造價值就包含你必須先「了解你在玩的遊戲的規則(局)」以及「你在裡面扮演的角色」,這兩個概念是進入任何公司都要弄清楚的。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自洽

 絕對要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要注意自洽性,白話一點來說就是「行得通」,如果你的邏輯中充滿了太多「我覺得應該這樣」,但又缺乏對於「如何說服別人合作」的作法(無論是拜託、形勢威逼、交心... 任何作法),那麼這個計畫多半是行不通的,如果要打通關於人的環節越少,那麼這個計畫成功率越高。

記住,我們是完全自由的,我們可以愛做什麼做什麼,但同時得考慮後果,也就是「選擇做什麼」的自由,我們並沒有被限制住,限制我們的只有自己,因為一時的無明,或是我們積極的去做選擇,選擇不去和腦筋不清楚的人浪費時間,也是一種積極的選擇; 選擇不去評判這種不清楚,而更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也是一種選擇。

會成功的人多半關注在「要讓什麼事發生」、「我該做什麼才會發生」,而不是一直在「評斷人」或是「自審」。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指出

 這世界其實不乏能指出問題的人,但如果沒有一個解決方案,那麼問題就會像一個壓力鍋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大的壓力,只有挽起袖子來解決問題、承擔壓力,才能獲得他人的敬重。

就像從零到一那本書中反覆提到的邏輯,科技是這個世界矛盾的唯一解方,若沒有科技去緩解人口爆炸帶來的資源矛盾,那麼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就將會撞在一起,我覺得上述「立場」這個東西就像是觀察到的問題,如果從自己的角度看出去,那麼問題都會是出在「別人身上」,那又有誰會服氣呢?

只有先放下立場,縱觀全局,提出一個皆大歡喜的方案,這才會提升自己的價值。

意念

把意念放在現在的目標上,只要目標是明確的,自然會進入心流狀態,不需要進入自我批判模式,只要全神貫注即可

只要目標是好的,那麼這個它自然會帶著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專注在「事」上,就算當中涉及「人」,也只去講「促成這件事的最小限度行為調整」和「達成後的好處」,不妄加評判他人的動機或思考模式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桌球之刻意練習

 發現自己桌球實力進步有限,其實主要的原因有幾個:

  1. 沒有預判意識,所以來球常常讓我覺得意外,動作會變得很不規範(這點看我打發球機就會很明顯, 當對來球很確定時, 我的動作其實滿標準)--> 盯著對手的出手、預判
  2. 大腿肌力不強,對於以大腿發力為主的桌球來說,需要加大下半身發力的比例,這樣手臂才能放鬆。 --> 重訓
  3. 前後位移比較差:這點在雙打尤為重要,因為雙打打完必須跑到後面去,下一球再到前面打,加上前一球不是自己打的,所以球的高低長短容易判斷不準,導致腳步踩死的定點不是最佳擊球點,而上半身被迫擊球,導致失誤。--> 盯著對手的出手、預判
  4. 下旋和上旋拉法不同,引拍姿勢和拍面角度也要不同 --> 也是看多看球,根據球來調整揮拍
  5. 沒有等球意識 --> 尤其是長球,應該要再後退蹲下後往前上轉胯發力,我往往被擠到 --> 要多練習往後退的步法(這在桌球中應該是最違反人體工學的移動方向)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映射

上禮拜日和家人在客廳聊了良久,獲得一個滿重要的領悟,我不曉得會記憶多久,但想記下來:

事情的一開始都很單純,但我很容易會有「將別人當成壞人」、「將別人理解為惡意」的傾象,導致我心中的不滿升高,但又習慣壓抑情緒不會直接把不爽表達出來,但如此一來講話口氣會變得沈重、用字遣詞會變得嚴厲、面部表情會變得糾結,看到這樣的外顯,對方就也會升高他的警戒,就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不順。

何不保持著心情的輕鬆,把注意力專注在事情本身呢?會讓我的做事變得更順利。

不是說一昧的樂觀去解讀外界,而是要客觀,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過度猜想對方心思很壞,因為別人怎麼對我們,通常是我們怎麼對別人的映射。

流動

平日挺忙的,下班也只是抓緊時間休息,或是思考隔天想完成的事情及其策略
即便有一些剎那的領悟,也幾乎不會有時間來記錄下來,現在是週六的午後,終於有時間來做這事了

1. 當需要公開演講時,即使對於主題很熟,台下的觀眾也熟悉,我的生物腦會自然啟動戰或逃反應,這讓我的基礎心律會達到將近一分鐘一百下,這會影響我進入思考狀態,但差別是如果我有充分準備,通常在開始講的五分鐘內就可以進入情況,專注在我想講的東西上,讓思慮延伸。

2. 大腦確實可以透過反覆訓練而不斷精進,但前提是強度要足夠,目前的工作可以給我足夠難度的挑戰。

3. 知道緊張是沒有用的,要切斷戰或逃本能反應是極難的,但可以透過練習讓新皮層介入的時間和強度變強,這樣就可以及即早恢復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進而想出解決方案。我可能特別是在對問題架構不理解的情況下會進入恐慌反應(這點很明顯),但越是如此越需要靜下來把問題的結構看清楚,這會大大影響到後續是否能做出適切反應。既然知道緊張無濟於事,就努力練習到把第一個念頭轉為專注在問題上,不要緊張。

4. 腦力增強的定義:對於問題的理解速度變快、可以快速描述問題本身、可快速問出正確的(有助於解決 or 了解問題全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