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上台恐懼症

這幾年來好像越發嚴重,以下是我自我覺察後提出的幾點解釋:

1. 脫離學校生活後,尤其是自己來台北發展後,與人之間的互動程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例如假設我都不去參加聚會也不約朋友,其實每天生活的圈子就只有公司,與人的互動量減少,可能會導致相關的腦區功能退化,這點可以從每次我回家或是參加完聚會得到印證,那個時候面對人群的緊張感會小一些。

2. 晚睡導致的記憶力、專注力降低,導致上台時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該說的主題上,也比較記不住東西。

3. 大量的自我反省,導致"我講話很無趣" 的淺意識常駐在腦子裡,所以在我上台時,稍有一點不對勁意識就會被牽引到那邊去,我就根本無法專心把主題講好。

我在想或許跟我這幾年下來的失敗有關,我印象中早期2010年時,我那時候其實是積極爭取上台講的機會,也比較不害怕去發問,聚會時很能放得開,猜測應該是那時候會覺得"這群人都不認識我" 心裡沒有"過去"這個包袱,比較能發揮自己的本性、輕鬆面對,這幾年下來越來越多力不從心的事,證實了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厲害,所以面對人群時我的自我感覺不良好就會發作。

4. 平常我的講話很有條理(起碼我的腦中有大致的樹狀圖),我能夠一邊講,一邊很自然的思考,事實上我也滿喜歡透過講來釐清自己的想法(可見講的時候真的會引發想),但一上台後這個暫存區往往就消失無蹤,腦子一片空白。

5. 最近做了一個自我觀想實驗,發現我在面對"迎面而來的人" 的時候是最緊張的,如果迎面而來的是車子(即便裡面有駕駛人, 也可能正盯著我),我就幾乎完全不緊張,如果我是和人群同一個方向前進(意即我看到別人的背, 別人也看到我的背),那麼緊張感也會小很多,所以我想人臉一定會刺激到什麼特殊的下意識機制。

6. 我們家的家族文化中,"外控" 的手段很薄弱,往往只能很沒有技巧的"生氣",不常認真但有技巧的溝通(絕非進入到生氣),出了社會之後只要發現不如自己意的事,會發現自己其實是羞怯的,我比較沒辦法一派輕鬆的去跟始作俑者溝通,而是自顧自生悶氣,惡性循環下來會發現自己其實跟人互動的技巧很差、也比較不懂得去推敲別人正在想什麼、自己做什麼別人會有何反應。

如果要改善,我想可能有幾個方向:

1. 先從自己有把握的程度做起,試著從少一點聽眾發表想法,更注意聽眾的反應,藉此得到回饋,累積互動經驗值,慢慢把"溝通" 和 "正向情緒" 綁在一起,總之多去執行 small scale 的練習,都做得好後再慢慢加大 scale。

2. 在有一定程度的陌生環境中(例如:桌球大叔),不畏懼、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一點點。

3. 改善作息早點睡,看看注意力和記憶力有無恢復。

4. 想到就動手做、想就想清楚,奪回自己的掌控權,不要在任務間漫無目的切換,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我覺得無中生有的思考對於論述時很派得上用場。

5. 專注於現在的事業,努力完成一些成績,建立自己對於創業的信心,同時注意當紅起來後,要努力儲存人脈。

6. 雖然不完全認同這篇文章所講的(至少就我的case 大部份原因可能不是缺乏閱讀),但還是試著多閱讀,增加自己的"交談點",並在閱讀時同時訓練自己的思維組織能力(可以練習用自己的話講出書的重點看看)。

7. 試著了解自己、充分瞭解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不卑不亢的自信走出去,當然我曉得這是漫漫長路,也不是一段時間一直做就一定會好,比較像是頓悟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