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好像多懂了些什麼

多半出自今天跟女友聊的內容,少量得自於我平時的自省


A. 第二層對話

我和別人對談時太過專注於"講出來的話",而沒有試著去理解他"話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在從事的多半是"表意識"的溝通,而非"淺意識"的溝通,然而,淺意識才真正主宰人的行為。

我想了一下,其實以前小時候是具備這樣能力的,我對人的敏感度一直都有,只是後來念了書,學習了越來越多的"道理",加上我又很喜歡論述/品味一些道理(在過程中會感受到樂趣),所以在談話時一講到這些道理就停不下來。

另外,我對於"看人情緒" 這方面的能力一直覺得很放心,所以疏於持續練習,久而久之,我變成一個只會就事論事的人,在跟別人談話時缺乏對於他人情緒的關照。有點類似電影"命運好好玩"裡面的"auto pilot" 狀態 -- 你自以為自己做主,但其實你只是放任你的下意識反射做出一些(不經思考的)行為。

最近讀了朱平的書,我覺得他的人生哲學裡頭有個不錯的觀念,就是很多事情,尤其是技能,是要反覆不停練習才會得到的,才會變得自然而然,我覺得鍛鍊身體是很具體的比擬,例如我一開始會覺得一天舉五十下啞鈴很累,這時候的放棄機率也很高,但只要我撐過了最初二十天,他就很可能成為我的下意識習慣; 又好比我練桌球的這段時間(將近兩年),如果就每個禮拜的情況來看,我好像一直學不好,在原地踏步,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我現在回頭看,就會發現其實我的基礎動作和觀念已經比兩年前好得多。

就以前的紀錄,我相信自己應該能看得懂人,所以我決定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地去練習做兩個層次的溝通,當然理性層面上要站得住腳(這一向就還算是我擅長的部分),但感性層面上也要花心思/釋放善意,先從小處開始,例如:多看著對方說話、多傾聽、多去詢問對方感受... 這類比較具體的事項,看看溝通上的僵局是否會改善。


B. Don't take it personal

不只一個人說過,我這個人防衛得像隻刺蝟,當別人講到評判我的話題時,我就會怒氣沖沖,我想當然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如果給別人太強烈的這種印象,其實對自我成長也是極端不利的,對創業的我來說,亦然,很多機會都會因為我這種態度葬送掉。

追溯根源,應該是因為小時候家中的長輩比較沒有技巧,跟小孩子說"你不要如何如何..." 基本上就是沒有理由的(也沒有討論的餘地)、要對你的行為發生實際影響,所以久而久之,我就會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心理防衛機制,採取 "我至少應該有自主權吧!" "要改變我的行為你要先說服我" 這兩句話在道理上是對的,但是在做人處事上,程度還是要拿捏,才不會給人很難搞的感覺,這對於自己長久以來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女友今天說 "多數的人講話都沒想那麼多,所以你真的不用太把他們(對這件事的環節)的批評看作是對你這個人的批評,他們單就只是在講那件事而已",如果我表現出一副很不以為然,甚至動情緒的話,那才真的是會把事情搞糟,回到A. 點,其實這時候我應該去做的事是保持清楚的腦袋,試圖解讀對方講這話背後的意圖,然後盡可能投其所好,找到我們意象上的交叉點。

我必須承認,我以前可能會有些過於理想化,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是 彼此尊重、講信用、不會看人(地位)說話的,起碼我這樣要求自己,一旦對方表現不如我預期,我很容易就會惱火,因為我認為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不會連這個都要動搖吧?然而從實際經驗來看,就是很多這種人,那我與其跟他們生氣,堅持原則,當一個曲高和寡的人,是不是還不如努力取一個雙方的交點就好?我只是要跟他做生意,不是要當他的公民與道德老師,那是他的問題,我相信他自己或許也正在苦惱,也許現在還不是他開悟的機緣,我這邊硬塞一個觀念給他,他吸收不了也只是枉然,徒增雙方的緊張指數。

我真應該多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告訴自己小時候已經過去了,那種會被人直接喝令要怎麼做的機會已經很少,聽到別人講我什麼的時候,我不應該這麼快激起防備,而是用輕鬆的態度面對之,這樣才不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