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此,我目前的感覺是,生命基調大致上可以分成兩段:
前面一段是 渾沌的、靜態的、泛黃的、溫暖的、有木頭香氣的、我行我素的、感覺與眾不同的、完全不曉得自己的極限為何物的,一切充滿答案還沒有揭曉的緊張、期待、莫名的樂觀(覺得自己一定可以非常突出)...
後面一段是 清晰的、動態的、彩色的、凜冽的、有清晨濃霧味的、對一舉一動充滿猶豫的、有點體悟到自己平凡的、開始發覺很多事不是單純長大了就有能力解決的,從過度樂觀到有後現代的省思,雖然現實有點苦,但也漸漸能從這些苦裡面咀嚼出一點味道,就像酒和煙一樣...
相對於我自己而言,老一輩的人因為相對變動程度低很多,所以在我看來和他們互動就像是進了精神時光屋,包括想法、和你互動的方式、作息... 長大以後回家過農曆年成了和這群人互動期間最久的一項活動,很多事我用現今長大的標準看,會覺得有點陳腐、有點掙脫乏力感,但事後想想,這群人會讓你回憶出很多事情、感覺,讓你更加了解你這輩子的軸向(是什麼造就現在的你),可能會帶給你一些啟發; 另外,不論怎麼不愉快,至少這群人是一定會重視你的一群人,只是表達未必用的是嘴巴,表達的方式你也未必喜歡。
剛好看到國道中山高剛通車的影片,對應到的年代是我剛出生時,老實說對比於今天瞬息萬變到讓人快喘不過氣的社會,我其實很懷念那時候想法的單純(很一元的信仰),台灣的 IC 製造業剛開始要蓬勃起來,十大建設一一完工,每個人心中都充滿很單純的對未來的想望,我受的是那個時代的教育,很樣板、很無法適應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以現在的角度觀之就好像別人都有瓦斯爐了,你還在那邊已知用火,長輩們覺得讀書進好學校就是人生勝利的公式,除此之外對於你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理念表達、獨立思考能力... 等等就都不太置喙了,唯一受到分數檢核的就只有你讀那幾本書讀得怎麼樣,有好的成績,其餘事情你要怎麼搞好像都沒太大意見,似乎就只能把一個又一個的小孩子訓練成只會唸書不知世事的腐儒,讀書之外,其餘事情的發展沒人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資質和機運了...
我在猜,我算是上述這種生活型態的既得利益者,至少在我的家鄉這種不算一級戰區的地方是,我發現自己能夠在一定的付出下獲得不錯的課業成績,大概是可以排得上全校前5%的那種程度吧!但可惜的是我也就自滿於這樣的成績了,沒有再思考自己還可以做什麼,自己的人生路確切來說要怎麼走?我現在可以做怎樣的準備?
我想大多數父母總是疼小孩的,總是希望把小孩面對的挑戰簡化一點,加上父母自己也未必知道還需要什麼,我現在總算瞭解,為什麼那些第一志願的學生,要去搞這麼多課外活動,那可是非常珍貴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早點接觸社會 的訓練啊。然而多數的父母都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對多數人來說,連出了社會要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都是一種奢求,我本來想做的是一個比較單軸向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後來投入創業,在現今社會過於多元的挑戰下,看到了很多自己以前缺乏訓練的面向,剛開始還我行我素,到現在則因為缺乏經營而有點適應不良。
接下來我想紀錄一下一些不合理的對待,以供未來思考如何圓滿解決:
http://s64.ptt01.cc/post_150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