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領悟了一些道理,讓我原本比較紛亂的心好像漸漸的靜了下來
那就是:做就對了、要有明確的動機、要把耳朵打開(隨時調整)、聽反饋意見時自尊不要抬得那麼高,最後,則是勇氣
雖然只是小小的轉念,卻幾乎貫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意識到之前的生活之所以會不順遂,都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
例如:
1. 自己其實不明白做這件事的動機,抑或是我做的事情和我的動機搭配不起來,那就是事先沒有想清楚,或是出手時正在情緒上,導致行為受到情緒干擾太重的問題。又,很多時候我太在意每一步的細節,一種情況是最後淪為「見樹不見林」,忘記去達成一開始的目的; 另一種是忽略了「其實只要達成目的, 不一定要每一步都符合我的預期」,而陷在過程中的種種情緒裡無法自拔。
想想 Kevin 那時給我的一句話:「問問題的對象如果是你的老闆,當他的回答你聽不懂時,你就知道要換個方法了」,這句話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是啊,只要能達成目的,為什麼不換個方法呢?
2. 又或者是一直想想想,卻沒有實際的行動,等到時間快到時再來焦慮,自然會讓心情很糟
3. 怕難,所以一直不出手,但越拖越焦慮,還不如做了以後去接受一定不完美的第一版,再來調整就好。而這點又會關聯到,我對於挫折的耐受度特別的低,別人只要說了一些批評,我馬上就會滿臉通紅。但這邊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說要對別人的話一律都當耳邊風,而是「要隨時把耳朵打開」,聽完建議後盡快消化,然後做調整,我以前可能很快就陷入自我防衛機制中,而把這段談話轉化為「攻擊 - 反擊」模式了,有關係的長輩看你不受教,自然會越來越生氣,語氣越來越強硬的要你接受(在我們家尤其是如此),沒關係的路人看你不接受,就乾脆閉嘴少講。
我發現自己桌球球齡雖長,但進步有限也是因為這樣,因為我沒有真正「在練球」,沒有真正得理解在練的項目的意義,只顧一直無意識地重複著動作,實戰時只顧著照自己的意思打球,殊不知桌球講求的是穩定、是隨著來球調整自己,「打一拍墊一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腳下要時時調整,以便讓出手時身形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拍面也要隨來球隨時調整,這些都是每一球都要動腦的地方。
我發現演講時的緊張也來自於自尊太高,導致內心專注的事情並不是在講的內容,而是擔心講之後被人批評講的不好,有了這點認知後,我想或許我就可以逐漸擺脫演講的緊張了,要調整心態為「我是來傳達我準備的東西,反饋是幫助我下一次表現得更好」。
4. 發現之前會覺得聽東西常常聽不懂,反而是因為我當下太急著要懂,所以一遇到不懂的東西、或是對方沒講到的環節,就開始緊張,就開始想要發問,導致後面的東西完全沒聽到,殊不知通常答案會在整段話聽完後自然明白,聽自己的錄音回放,發現自己常常會問一些別人前面已經講過的東西,也是繃太緊所導致。這點和讀書的速度有關,可以和「雪球速讀」法做一個關聯,這種速讀法講究先快速看完一本書,不要拘泥於一小部分的不懂。
5. 當然不是說懂了以上的事情,人生就一帆風順了,只是因為知道了自己是這樣的人,可以把心安下來而已(心安下來便可以專心做事, 這點差很多),相反的人生還是有很多不如意、挑戰,但我相信只要順從自己的心,找出當下自己最需要做的事,然後應用上述法則去把一件一件事做好,成功自然會一步一步到來。
說實在的,只要演講時不緊張,挑戰時不緊張,能夠讓大腦順利發揮,我覺得就差很多了。只要讀書時不要三心二意,也就非常棒了,簡言之,這就是我之前很嚮往的「Fearless」狀態。
如果客觀的看事情,會發現只要行動準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能從錯誤中總結改進方案,優勢就會越來越累積,人也就越來越有成就、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淪為情緒或他人想法的魁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