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出自今天跟女友聊的內容,少量得自於我平時的自省
A. 第二層對話
我和別人對談時太過專注於"講出來的話",而沒有試著去理解他"話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在從事的多半是"表意識"的溝通,而非"淺意識"的溝通,然而,淺意識才真正主宰人的行為。
我想了一下,其實以前小時候是具備這樣能力的,我對人的敏感度一直都有,只是後來念了書,學習了越來越多的"道理",加上我又很喜歡論述/品味一些道理(在過程中會感受到樂趣),所以在談話時一講到這些道理就停不下來。
另外,我對於"看人情緒" 這方面的能力一直覺得很放心,所以疏於持續練習,久而久之,我變成一個只會就事論事的人,在跟別人談話時缺乏對於他人情緒的關照。有點類似電影"命運好好玩"裡面的"auto pilot" 狀態 -- 你自以為自己做主,但其實你只是放任你的下意識反射做出一些(不經思考的)行為。
最近讀了朱平的書,我覺得他的人生哲學裡頭有個不錯的觀念,就是很多事情,尤其是技能,是要反覆不停練習才會得到的,才會變得自然而然,我覺得鍛鍊身體是很具體的比擬,例如我一開始會覺得一天舉五十下啞鈴很累,這時候的放棄機率也很高,但只要我撐過了最初二十天,他就很可能成為我的下意識習慣; 又好比我練桌球的這段時間(將近兩年),如果就每個禮拜的情況來看,我好像一直學不好,在原地踏步,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我現在回頭看,就會發現其實我的基礎動作和觀念已經比兩年前好得多。
就以前的紀錄,我相信自己應該能看得懂人,所以我決定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地去練習做兩個層次的溝通,當然理性層面上要站得住腳(這一向就還算是我擅長的部分),但感性層面上也要花心思/釋放善意,先從小處開始,例如:多看著對方說話、多傾聽、多去詢問對方感受... 這類比較具體的事項,看看溝通上的僵局是否會改善。
B. Don't take it personal
不只一個人說過,我這個人防衛得像隻刺蝟,當別人講到評判我的話題時,我就會怒氣沖沖,我想當然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如果給別人太強烈的這種印象,其實對自我成長也是極端不利的,對創業的我來說,亦然,很多機會都會因為我這種態度葬送掉。
追溯根源,應該是因為小時候家中的長輩比較沒有技巧,跟小孩子說"你不要如何如何..." 基本上就是沒有理由的(也沒有討論的餘地)、要對你的行為發生實際影響,所以久而久之,我就會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心理防衛機制,採取 "我至少應該有自主權吧!" "要改變我的行為你要先說服我" 這兩句話在道理上是對的,但是在做人處事上,程度還是要拿捏,才不會給人很難搞的感覺,這對於自己長久以來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女友今天說 "多數的人講話都沒想那麼多,所以你真的不用太把他們(對這件事的環節)的批評看作是對你這個人的批評,他們單就只是在講那件事而已",如果我表現出一副很不以為然,甚至動情緒的話,那才真的是會把事情搞糟,回到A. 點,其實這時候我應該去做的事是保持清楚的腦袋,試圖解讀對方講這話背後的意圖,然後盡可能投其所好,找到我們意象上的交叉點。
我必須承認,我以前可能會有些過於理想化,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是 彼此尊重、講信用、不會看人(地位)說話的,起碼我這樣要求自己,一旦對方表現不如我預期,我很容易就會惱火,因為我認為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不會連這個都要動搖吧?然而從實際經驗來看,就是很多這種人,那我與其跟他們生氣,堅持原則,當一個曲高和寡的人,是不是還不如努力取一個雙方的交點就好?我只是要跟他做生意,不是要當他的公民與道德老師,那是他的問題,我相信他自己或許也正在苦惱,也許現在還不是他開悟的機緣,我這邊硬塞一個觀念給他,他吸收不了也只是枉然,徒增雙方的緊張指數。
我真應該多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告訴自己小時候已經過去了,那種會被人直接喝令要怎麼做的機會已經很少,聽到別人講我什麼的時候,我不應該這麼快激起防備,而是用輕鬆的態度面對之,這樣才不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桌球心得
今天又有新的領悟
最近覺得反手打得有點不順
在思索原因, 後來發現是手握的部分
我好像握得太上面了, 導致我握的部分全部都是喇叭柄握把比較細的那部分
而手要握比較細的東西, 本來就比較需要費力
(把手掌握緊到只剩直徑一公分 和 直徑兩公分 比較看看費力程度)
導致平常打正手可能還可以, 但正手接反手時球拍就會鬆動
今天試著問了教練, 把手握的部位往下調整
變成去握那個比較寬的喇叭口部分
果然, 出比較小的力氣, 球拍卻握得比以前穩
整個手掌是比較放鬆的狀態, 整支手臂也就自然比較放鬆
有利於正反轉換時的穩定性, 和拉球的放鬆
因為手掌放鬆了, 還有一個連帶的良好效應
就是整個身體的發力鏈竟然變得很順
不會手一下就出去, 不等身體
我漸漸可以體會用身體突然站直那種力量在球上的感覺
有點像是身體把球頂出去, 而不是用手揮拍把球打出去
所以下次要記得, 手不要太快出去!
最近覺得反手打得有點不順
在思索原因, 後來發現是手握的部分
我好像握得太上面了, 導致我握的部分全部都是喇叭柄握把比較細的那部分
而手要握比較細的東西, 本來就比較需要費力
(把手掌握緊到只剩直徑一公分 和 直徑兩公分 比較看看費力程度)
導致平常打正手可能還可以, 但正手接反手時球拍就會鬆動
今天試著問了教練, 把手握的部位往下調整
變成去握那個比較寬的喇叭口部分
果然, 出比較小的力氣, 球拍卻握得比以前穩
整個手掌是比較放鬆的狀態, 整支手臂也就自然比較放鬆
有利於正反轉換時的穩定性, 和拉球的放鬆
因為手掌放鬆了, 還有一個連帶的良好效應
就是整個身體的發力鏈竟然變得很順
不會手一下就出去, 不等身體
我漸漸可以體會用身體突然站直那種力量在球上的感覺
有點像是身體把球頂出去, 而不是用手揮拍把球打出去
所以下次要記得, 手不要太快出去!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想寫一篇文章, 抒發對最近社會紛擾的感想
突然發現我以前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的意見動態)裡面的"當對不確定議題" 時的從眾現象, 可以拿來解釋最近的學運思潮擴散(尤其當群眾持著 "你漠不關心我們的運動就是埋沒自己的權益" 時, 一個人的想法可以很輕易的被牽著走)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最新桌球心得
今天似乎終於明白該如何"咬球"
以前我的手腕會很自然往內包, 因為長久以來習慣了
所以好像這麼做就比較有安全感, 不往內包(內坳) 就不知道如何打球
但今天頭腦好像空前的清醒, 所以我就照著教練教的
還有依照自己手咬球的感覺去打
原來重點在於, 手腕往內坳
原則上你就已經把球拒於門外了
非常容易咬丟, 正確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
也就是說你的手往外翻
這邊所謂的"外" 是指來球的方向
等於說你把球拍的角度刻意稍稍坳成和球的行進方向相垂直
這樣真的會比較有擊球感, 拉球咬丟的機率也會小很多
最後是拉球的原則, 在確認剛剛手腕的原則後
要記住, 拉球的揮拍軌跡就只不過是手腕不動
整隻手臂往左上方畫一個弧, 所以最終揮到頭頂上的時候
你的手腕其實是整個向外翻的(球桌方向)
真的有點像一些球拍的 logo 那樣(做拉球狀的 logo)
而非拍面向下, 那樣很難拉到球
整個拉球的過程只要持續做到這個姿勢
拉球感就會好很多, 剩下就只是要依照球的旋轉微調拍面角度
還有看球來的頻率決定揮拍速度要多快而已
以前我的手腕會很自然往內包, 因為長久以來習慣了
所以好像這麼做就比較有安全感, 不往內包(內坳) 就不知道如何打球
但今天頭腦好像空前的清醒, 所以我就照著教練教的
還有依照自己手咬球的感覺去打
原來重點在於, 手腕往內坳
原則上你就已經把球拒於門外了
非常容易咬丟, 正確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
也就是說你的手往外翻
這邊所謂的"外" 是指來球的方向
等於說你把球拍的角度刻意稍稍坳成和球的行進方向相垂直
這樣真的會比較有擊球感, 拉球咬丟的機率也會小很多
最後是拉球的原則, 在確認剛剛手腕的原則後
要記住, 拉球的揮拍軌跡就只不過是手腕不動
整隻手臂往左上方畫一個弧, 所以最終揮到頭頂上的時候
你的手腕其實是整個向外翻的(球桌方向)
真的有點像一些球拍的 logo 那樣(做拉球狀的 logo)
而非拍面向下, 那樣很難拉到球
整個拉球的過程只要持續做到這個姿勢
拉球感就會好很多, 剩下就只是要依照球的旋轉微調拍面角度
還有看球來的頻率決定揮拍速度要多快而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