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和母親通電話

聊到一件事,或可說一種觀察,我覺得一針見血,故紀錄下來

那是關於「擔心」這件事,我發現家庭的低氣壓來自於

「父親無論如何都要擔心」這件事

只是提出憂慮,但沒有去剖析問題的根源

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也就無法去改善

沒有辦法改善,所以擔心會一直持續

變成一種「找到機會就要隨時蹦出來的焦慮」


因為持續的時間太久,以至於到現在我已經分不清

到底他是無論如何都要擔心(就算沒有值得擔心的事)

還是因為他擔心的事物太模糊(但其實還是存在著)

我先假設為後者(因為相對比較正常)

而這種擔心久了會成為一種無力感,讓人不敢往前邁步

因為生命中沒有一種選擇是 100% 好的

往往伴隨著權衡、冒險,以及見機行事的調整

一昧的想事先避開風險,只會導致凡事裹足不前

這也是難怪他總會把「你要想清楚」這件事掛在嘴邊

因為他會認為只要想清楚就不會有風險(或很低)


然而,我所見的人生,真的不是這樣的

人生就是要硬著頭皮多做嘗試,然後根據結果反思、調整

這不是說一開始都不要想,只是說預先去設想

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經驗不足)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總結一下,本文提到的兩個我認為父親的思維誤區:

1. 沒有去整理擔心具體的點,並對症下藥去解決,這樣擔心就變成單純的情緒渲染,而不是具體能商議解決之道的事項。因為擔心的情緒而不敢跨出第一步,從而失去很多拓展與練習調整的機會。

2. 認為凡事想清楚就不會有風險(或至少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但在我們經驗不足之下,預先的想很容易成為空想,效果有限,徒增焦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