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年近 38 的頓悟

這禮拜大概有兩天的時間都處於「行動剝奪」的狀態

為什麼會行動剝奪?是因為腸胃炎

整個人拉肚子拉到連站起來都有困難

在週一和週二兩天中,除了去看醫生

和處理少量工作上的事之外,剩下的大量時間我不是在睡

就是好像有看點什麼,但其實太費腦的影片看不下的滑著 YT


不知道多久沒有感受到時間過得很慢這件事了

從一早的床看出去,到夜晚降臨,屋子不開燈變得黑漆漆

我終於擺脫了「被時間追」這件事

心中的焦慮也不若以往那般

可能是淺意識裡我當成老天爺放了我一個假

腸胃炎當然不是開玩笑,肉體上是痛苦的,時不時就會痛到懷疑是不是要去掛急診

但有可能是心中少了焦慮,少了「我應該如何如何」,加上睡眠時間很多

所以醒著的時候腦子卻格外清醒


今天(週三)去上了天班

因為對於腸胃的狀況感到不放心,還去萬芳醫院掛了號

很幸運的,沒有等很久(到了不出十分鐘就到我)

醫生也講得很詳盡,可能是我這輩子講得最詳細的一位

簡直是和他一起在做病例探討這樣(我是最後一位病人, 這也有一部分可能)

回到家,簡單吃了粥,是用超商的微波米飯加上杯湯混合而成

吃完,我決定讓自己再廢一下,就這麼看影片看到十點多

中間有一位朋友打來約吃飯,除此之外就真的是在看各式各樣的影片(影評、志棋講配音員、港劇、大陸人在講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等等)


在這樣的夜裏,我突然有幾個頓悟,覺得滿重要的,很可能會改變我的一生:

1. 到一個新環境時,先不要急著「教別人怎麼做事」,除非遇到很有耐心且邏輯性很強的主管,向上管理要用的是多去用全局思考,並即時透過主管的話語中揣測出「現在的他要什麼」,然後展現出提供解決方案的態度,兩手一攤說「聽不懂」是絕對 NG 的。先建立 credit,別人才會漸漸給你話語權。

2. 之前創業的緣故,我對公司的很多環節都表現得很想了解,甚至如果不讓我參與會不高興的程度,然而我覺得這種思路是有毒的,任何人在公司想建立一個個人的 credit,都要從「一個小點」開始,把它做到透,做到變成很有你個人識別度的東西,到你職務上需要了解一些事,或是高度夠了,別人自然會告訴你。

然而更有啟發的是,我過去的學習都太偏向「雜學」,好像樣樣都懂一點,但沒有任何一個學門真正非常精熟,拿出去別人會買單,這樣其實是會徒增自己的恐慌,明明花時間看了很多東西,但程度始終在入門,沒有組織系統的去掌握一門知識,變成真的足堪應用的技能。

我想這也是為何拖延的重要原因,以後在知識的攝取上要特別重視「動機」,有了動機必須有計畫,有了計畫必須付諸實行,付諸實行後必然要有所產出。

最後一點,上述要發展的領域會隨著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天賦而不同,所以這絕對沒有抄作業的可能,必須是自己經過實踐、思考、調整... 多次迭代的結果,所以那些成功的人絕對不簡單,都是一段刻苦積累的過程。

你必須要先設定好要成為哪一種人,用什麼框架來看問題,能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3. 很多時候沒必要和對方辯個輸贏,生命應該用在提升自己上,事情往往有更好的做法,他人也不是笨蛋,如果答案這麼明顯,為何對方沒看出來呢?一定是還有其他的觀點。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和母親通電話

聊到一件事,或可說一種觀察,我覺得一針見血,故紀錄下來

那是關於「擔心」這件事,我發現家庭的低氣壓來自於

「父親無論如何都要擔心」這件事

只是提出憂慮,但沒有去剖析問題的根源

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也就無法去改善

沒有辦法改善,所以擔心會一直持續

變成一種「找到機會就要隨時蹦出來的焦慮」


因為持續的時間太久,以至於到現在我已經分不清

到底他是無論如何都要擔心(就算沒有值得擔心的事)

還是因為他擔心的事物太模糊(但其實還是存在著)

我先假設為後者(因為相對比較正常)

而這種擔心久了會成為一種無力感,讓人不敢往前邁步

因為生命中沒有一種選擇是 100% 好的

往往伴隨著權衡、冒險,以及見機行事的調整

一昧的想事先避開風險,只會導致凡事裹足不前

這也是難怪他總會把「你要想清楚」這件事掛在嘴邊

因為他會認為只要想清楚就不會有風險(或很低)


然而,我所見的人生,真的不是這樣的

人生就是要硬著頭皮多做嘗試,然後根據結果反思、調整

這不是說一開始都不要想,只是說預先去設想

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經驗不足)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總結一下,本文提到的兩個我認為父親的思維誤區:

1. 沒有去整理擔心具體的點,並對症下藥去解決,這樣擔心就變成單純的情緒渲染,而不是具體能商議解決之道的事項。因為擔心的情緒而不敢跨出第一步,從而失去很多拓展與練習調整的機會。

2. 認為凡事想清楚就不會有風險(或至少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但在我們經驗不足之下,預先的想很容易成為空想,效果有限,徒增焦慮。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父親 - 2

 呼應上一篇「父親」,果然有了「裡子」的支持,這次的換工作報告順利不少,以前會越扯越遠,現在看來多半是因為公司不靠譜,但爸爸是個講話會繞的人(也可能是我駑鈍沒有聽出來),所以會越扯越遠。


另外有一些事值得紀錄:

1. 因為很固定,可以將爸爸的反饋意見整理起來,預先想好回應,這樣往後再碰到同樣的問題時,就能從題庫裡面調出標準回答,節省每次都要重新想的腦力。從這件事我也開始自省我以前是不是很煩,因為提出問題時會「很模糊」+「反覆」+ 「帶有情緒」,或許想辦法論述得更精確一些有幫助。

2. 講到自己從小受的教育的不足,我是在分享自己反思的心路歷程,他會覺得是在批評他(或他那一輩),並且說大家都有缺點,應該要看善的那一面 & 應該要對長輩心懷感激。

--> 我並不認同,我覺得兩面都要看,對誰(或是對事情)都一樣 & 對長輩並不需要有不對稱的感激,也並不是不能批評或提出意見,因為那會變成一種很畸形的關係,晚輩會成為絕對弱勢(不論長輩如何都是對的)。

3. 把 2020 年多開發出的腦力應用在想這問題上,想通了才能真正達到心靈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