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長期的追求

我的個性是會一直捧著那些我認為重要的問題(多半關乎人性)
在想到的時候拿出來再次琢磨
而我的生活中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陪伴」
意即一聽到這個話題,就會顯露出不耐,甚或是直接說「這個上次講過了」
直接就要求如果沒有新結論,這件事就不要再說

從邏輯上這樣的想法當然有道理
只是針對那些我覺得夠格的、視為一起探索夥伴的人
面對一些重要的議題,怎麼會表現出這麼的不耐?
我以為我的行為已經表現出我對事不對人的慣性
我有興趣的是琢磨事情背後的脈絡,而非要針對個人去做制裁
過去有很多反覆困擾我的問題,一但想通我就不再提的紀錄
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道理」想通後,後續再遇到「相同結構」的事情
就可以用最有效率、不會造成負面情緒的手法應對,能夠帶來巨大的效率優勢
所以我才如此重視反覆的思考、詰問

我很慶幸現在仍保持對於事情的好奇心(只是別人會覺得我問出來的問題很怪),我想我衰老的速度比較慢,或許跟我總是保持對事物的好奇有關(再來是要簡化生活,常保心情的平靜),如果要問問題,我絕對是對任何話題都可以問出一狗票問題,只是回答者可能會覺得奇怪(?總之我問問題時有較高的比例引起講者的困惑)。除了好奇心,另外一點則是了解了世事結構後,大幅度的包容和善意!我是那種想通「反正這件事/這個人就是這樣(當然背後的脈絡我已經了然於心)」,就會主動去找因應之法的人,同時也盡量顧及當事人的面子,總之儘可能做到圓融這樣。

我覺得可能要改進的點:
1. 雖然談到興頭上突然發現當下這件事又扣回某一個深刻的問題,但仍思考後再說,問正向的問題,避免陷入太過直接「對人的批判」,因為一般人絕對是把對人的批判當成是負面言論。

2. 多觀察、多思考,少公開批判,長期下來智慧會是我的。

母親節

今年的母親節是整個家族一起過的,我前一天就搭堂妹的車到了台中,整個過程我就不贅述了,僅擷取我覺得有意思的部分:

1. 看到別人用不高明的架構做事,事情做不好又弄得哇哇叫,還很容易跟別人發生不愉快,我覺得這是沒有深度思考的結果,亦可命名為「庸人自擾」,當然如果凡事都要思考,真的叫做幸福?凡事吵吵鬧鬧真的叫做不幸?似乎也很難這樣二分法,或許有的人他的私領域就是不想要多有效率(例如車子如何分配、家中車輛的配置、家中 key 的安排),但工作上卻會全力以赴,所以只要能有充足的收入,家庭不要弄得大家真的都互相憎恨,好像也就好了吧?

2. 面對笨蛋時沈默,面對聰明人時多話,我們只能獨自修行,所以面對他人的「無明」,我們頂多就只能慈悲以對,如果沒有緣份的話,真能做的事情很少。

3. 不需要為了笨蛋做的笨事情動真格的生氣,只需要想辦法敷衍過去即可,不然自己就真的是大笨蛋了。

4. 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所謂的「絆」,是一種包含了很多面向的情感,可能有愛、可能有恨,亦有可能是任何情緒光譜。

5. 送我去搭車時,和爸在路上聊了約莫半小時之久,我們很快速地針對家中的狀況交換意見,我第一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感受到他如此大量的真心話(大概是雙方都敞開來說吧),也是第一次確實感受到我們雙方緣分的短暫,雖然不想承認,但的確以他目前的年紀,越來越有可能會很快結束和我們這一世的緣分,不管會不會再見,他將不再是他,而我也不再是現在的我,以這種宏觀的角度去聊現在的一切事情就變得更值得正向的去看待,我跟他承諾我會好好看照著妹妹,我同時也對於他們現在三個人在同一個屋簷下變成陌生人感到有點難過,我會好好發揮我的影響力。

6. 很喜歡龍應台說的這段話:「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近年來懂得越多,就越覺得,很多人世間的境況,都是自己種的因,任何人的確能分攤的有限,我們確實都只能各自素顏修行。


剛好因為查龍應台的資料看到以下這段文字,覺得滿符合我近年的生活心得,貼出來紀錄:「生活是抑鬱的,人生是浪費的,可如果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鬱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你沒發現,經過納粹歷史的德國人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沉一點嗎?」

——龍應台 《親愛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