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桌球] 如何打好正反拍

正反拍雖說是一項基本到不行的技術,但其實近幾年來一直受亂發力之苦,亂發力有幾個缺點:


  1. 不易根據來球調整打法,失誤率增高
  2. 不易咬球,失誤率增高
  3. 應變速度變慢
  4. 還原變慢

為了解決這項缺失,今天去打發球機,過程中盡量做到僅小臂發力,手掌不發力,發現大拇指微微翹起這種握拍法最有利於手掌放鬆,發力時反而是後三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微微用力握住球拍,尤其無名指和小拇指,因為靠近喇叭柄末端較寬處,所以起到了握緊的作用,然而用這種握緊因為部位比較遠離手掌中心,所以比較不會造成整個手掌發死力的狀況。

反拍一般擊球時球拍角度約 80 度,不要壓拍也不要亮拍,記住像丟飛盤一樣順順的出去就好,過程中手腕隨著小臂往前推出自然轉動(從肚臍偏左揮動到右肩處, 拍子從橫放揮到直立),不需要特別大幅度、快速轉動手腕,以免造成無謂失誤。

桌球重要的是借力,無論是平球或是旋轉球,都要思考球待會會往哪邊走,在其行進路上取一個最佳合力點將會事半功倍。

[桌球] 如何發好下旋球

下旋球是桌球實戰當中的基本技術,若發得好(短且轉),至少可以得到讓對手無法隨意進攻的優勢,對於往後爭取上手機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來雙打時一直找不到可以發轉的手感,越急越亂發力,反而無法發好,今天特別去球館練了一下,得到以下訣竅:


  1. 發不好時,先想著撿起地上的球,然後從正手位隨意發到對桌的那個感覺,這會是一個往後拉拍到右耳際,然後往左下方砍的動作,我用這種姿勢發的下旋是轉的。
  2. 記得要發下旋,一定要引拍,然後從後往前發力,總之一定要有那個揮拍的軌跡出來,很常發不好是因為沒有揮動軌跡,直接就想用手腕發力解決一切,實際上手腕發力是最後小臂揮動末端順勢而為。
  3. 手腕抖動發力要在「合力點」時為之,即和球接觸那一瞬間要把球吃進去並且賦予其旋轉,接觸後藉著轉腰的力量繼續水平往前方揮動(若沒有適度轉動腰只有手會力量不夠且方向歪掉),不要往下,否則球很容易掛網。
  4. 拋球時要拋球手和持拍手成一個小三角,球落下的線路不要太過於後面。

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ko5dlZTiE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假日寂寞感從何而來

這次清明連假五天,剛好可以做一個對照組(因為平常放假只有兩天)
總結之下,發現每次都是第一天的晚上和最後一天的晚上心情上最安定
可以專心做一些事,腦子也比較不會想東想西

假日白天則會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慌(覺得跟這個世界沒有 connection),以及自責於自己做人的失敗(尤其是看到同學各個都成家立業),這時候可能只有看電視或是到外面騎車晃晃會讓心情比較定。

而撇除天和天之間的差異,目前的觀察我是夜行人,在晚上比較能夠專心(而且以目前的居住環境來看, 晚上也最不會有太多噪音干擾),大概就是吃飽飯洗好澡之後,一般人可能這時候已經做好睡覺的準備,但我往往是這時候會比較專注,大概從九點到隔天凌晨一兩點這四五個小時做事會最專注。

以心情來說,為了身理時鐘恆定,不宜睡到太晚,早上可以去做一些往外跑的事,例如倒垃圾、匯款、運動(慢跑 or 重訓)。

下午則是吃飽飯後就昏昏欲睡,可以看一點電視做些輕鬆的活動,或是看一些軟性的書,一到兩小時的睡眠恰好也可以補足平日的疲勞。

我覺得自己的天命應該就是專注在鑽研「事情」上,而不是從人與人的交際上得到能量,所以要如何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抑制自己胡思亂想的慣性,利用假日持續產出將是未來主要的挑戰。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刺激1995

最近才突然頓悟
「刺激1995」這部片的隱喻
我想,監獄是個隱喻,只要你認為你不歸屬於這裡
那麼,公司、家庭、社團... 任何人際結構都可以成為監獄
當然有的監獄很好掙脫,有的很不容易
但你永遠可以像安迪那般,每天拿著湯匙一小匙一小匙的挖
我們永遠有選擇正向的自由,當然也有停在原地抱怨的自由,也有選擇被麻痺的自由
你永遠是自由的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關於口才,我領悟了

近來發現,我之前常感覺不會表達,其實比較多是「腦中沒有想法」
而「害羞」、「內向」這些東西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教育讓我習慣性接收零碎的知識
這個在學校裡完全不會被察覺,但出社會後就會慢慢發現
自己無法講出完整的一套
而我們常常會覺得一個人口若懸河
其實說穿了也只是他有把事情的脈絡說明清楚而已

所以,不是「口才不好」,而是「缺乏思想」。


2/22 補充:

其實,就算不是一本正經的演說,只是一般的對話,也是有技巧可循,厲害的人善於找到和別人話題的連結點,聯繫自己的經驗 ; 或是善於發現自己好奇的點來發問,重點是讓說得人有好的感覺並願意繼續講下去。說話其實是在尋求雙方 tempo 的一個最佳同步率。

不讓特定的情況使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不執著與某個特定議題的打破砂鍋問到底,要知道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那麼講邏輯,所以用邏輯去檢視他們的言行其實會自討沒趣,還不如趁這個時候去培養自己對人性的洞悉。

關於出國這件事

禮拜五從國外回來,那是一個沒有下雨、很寧靜的晚上
剛剛經歷了氣候和文化都很不一樣的國家,走在熟悉的台灣街道
腦中突然迸出這麼一段話:「出國,再回來,其實是讓我們能夠暫時抽離,在國外由於缺乏參考點,也沒有行程所謂的慣性,反而可以歸零,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例如國內我可能對於別人插隊會忍氣吞聲, 到國外反而比較有膽子去講),重新檢視我們所處的人際結構和在其中所習慣扮演的角色,有沒有什麼想擺脫的慣性或是想改善的地方」。

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如何排解「假日孤獨」


  1. 思考(可轉化成對於之後生活確實有幫助的行動項)
  2. 閱讀(像「人類大命運」之類的書很療癒)
  3. 寫作(針對大議題抒發想法)
  4. 兜風
  5. 看電影後寫心得

2018/01/29 補:這篇講得不錯,對自我挖掘有所啟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5f02ZWFFk